岜团桥
共 155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23
历史沿革
岜团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岜团寨发生大火,其中的一个寨门被烧毁。
1987年,面向国内外开放。
建筑特色
岜团桥桥长50米,为两台墩两孔。在墩台之上置三亭,三亭高均为8米,同为歇山式五层重檐。桥的墩台的形状以及悬臂托架简支梁的架设工艺与林溪乡的程阳永济桥相同。
岜团桥的最独特之处是人畜分道,畜行于桥侧。上下双层,与现代的双层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层为人行道,宽4米,净高2.4米;下层为畜行道,宽1.4米,净高1.9米。桥与寨十分靠近,桥的东头与两个寨门几乎连在一起,因此,一年四季在桥上休息的人较多。设计建造者把人行道与畜行道分开,既考虑到上层桥面要清洁和安静,也考虑到桥梁、桥板、挑檐、瓦面不致因畜蹄蹬踏而震摇松动。
岜团桥细节展示
主要景点
岜团桥景区
岜团桥景区
从岜团桥上过到对岸山林,依次要经过四个“神仙人家”——走廊神、土地神、白石公、飞山宫。走廊神位于桥中间,土地神“住”在村子河对岸桥头坡上。下桥后往左,随石板路蛇行,有一百年古樟树斜长于坡上,将一身茂盛枝叶如少女秀发斜垂江上。石头公就“住”在樟树旁,过圣坡坳口,为一块白色大山石。石上有一小洞,常年有水渗出。村人说心诚者取此水可治耳炎,因此拜此石为神。经过白石公,拾级而上,便可到飞山宫,为青砖飞檐,占地五十平方米左右,供着侗族款神飞山大王杨再思。经过飞山宫,爬上过圣坡,人立即恍若进入原始森林中。坡上长着许多参天古木,以五指针松为盛,满坡满岭共有59棵之多,大多需两三人才能合抱,实为罕见。
侗族款坪
侗族款坪
岜团桥对岸的坡顶有半个足球场面积不长树,在看似茂密的森林中形成自然的“地中海”。这块平地,素来为侗乡“款治”活动中心。在参天古木环抱中,此处新建起了圆形的款坪,立着“飞天大王”“贯公”“骆郎”三位侗族款神雕像。雕像古朴而威严,传递着古老的侗款文化气息。圆坛周边斜置着几十块刻有“六面阴规”“六面阳规”“六面威规”等款约内容的石碑。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活动建设
2018年10月2日,第十四届“金秋相聚岜团桥” 文化旅游节在独峒镇岜团村举行,活动通过文化遗产图片展和群众通俗易懂的侗族讲款、民歌、琵琶歌、芦笙舞、多耶等节目进行文物法律法规宣传。
第十四届“金秋相聚岜团桥” 文化旅游节
研究价值
岜团桥的设计者很注意桥与地形地物的互相整合和相互映衬。桥的西岸,紧靠着悬崖峭壁。在悬崖中间,是这条通往县城的古道,蜿蜒而幽远。桥旁的悬崖上,有着这一片高大繁茂的五针松古树。桥的东岸,向东,向北各有一条石板路,不远处是入寨的两个寨门。设计者将桥西岸的入口处顺应古道与桥轴构成80度转角,前置桥门牌坊以及数级青石台阶,使桥与悬崖峭壁、巨树古津连成一体,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桥东岸与两个寨门相对设置两个入口,并设桥阁使两个出入口相通,使东岸桥头形成一副八字张手、笑容可掬的迎客姿态。
设计者的这种处理手法,奇险精练,大处落墨,使这座桥成为侗族风雨桥中的佼佼者。桥虽不长,但却极有气势,景与物浑然天成,许多中外游客亲临此处,被其中的意境所吸引。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岜团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