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库特古城遗址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

共 3566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2:17

历史沿革

挖掘前的卓尔库特古城遗址
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最先到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调查勘测,“此城周约一千二百米,略作圆形。城墙已颓,仅余墙基,皆土筑。中有一隆起土阜,周六十七,高约三米,疑为古代建筑遗址。在其南有二小土堆,掘其左堆,出现稞麦壳甚多,古时必为仓库。右方之土堆,掘之无物,并有围墙痕迹,似为古时住宅,或署所在也。在城之东南隅,有不规则长方形土台,周一百二十四,高约九米许……此高台究作何用,未经发掘,无从臆度,但必为古时城中之建筑遗址也……城外东面距城一百六十二米有土墩一,亦略作长方形,周约六十八,高约三米。城西亦有一土墩,略作圆形,周约四十,高约六米。在此东尚有一小土堆,疑皆古时营垒,为田卒屯戍之所。城中有红底黑花陶片,与柯尤克沁旧城所拾者相同,皆为纪元前后之遗物。又拾铁矢镞一,中实有柄,系汉物,故疑此城为汉代屯田轮台时所筑。”黄文弼推测为汉代屯田的城,而柯尤克沁为城。
1980年,新疆博物馆对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测量。
1989年10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对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建档。
2009年6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对卓尔库特古城进行复查。
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启动“西域都护府考古”项目。先期对轮台县境内卓尔库特古城、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两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21年7月至10月,考古工作者在高台城址西侧发掘了10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位置图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周边多红柳,东距克孜勒沟约2千米,西北距阔纳协海尔古城约11.5千米,西南距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约9千米。
城墙与门道
卓尔库特高台城址结构示意图
高台城墙发掘东、南、北三侧,西侧未发掘。墙体经过多次修筑、补筑。后期的墙体均于早期城墙上加筑,局部可见不同修筑期墙体之间的明显接缝。可分三期:第一期为战国至西汉,墙体由较纯净的土夯筑,外抹墙皮。下部坡度较缓,约50°;至中部陡然升起,坡度较大,约75°。第二期为东汉,墙体依附于早期墙体之外。下部用倒塌土墼、碎土墼堆夯,外包整土墼,上部再加筑土墼。第三期为魏晋,主体利用前两期墙体,局部加以补筑。补筑所用材料较杂,不如前两期用料讲究,施工也较草率。最晚一期墙体外亦用土墼包筑。城墙底部最宽约25米,顶部宽度推测在8~10米左右。墙基在现地表下4米左右暴露基槽。墙体中下部向外平摊较大,有棚架及灰坑多座。城墙东北转角顶部有大型房址,似为晚期角楼遗迹,下部叠压早期房址,亦应是早期角楼遗迹。
高台城址东西两侧开门。门道宽约8米,有多层不同时期的踩踏面。根据墙体、门道情况,可以确知高台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窄,整体呈东北—西南45°偏角。内城城墙内部为堆土夯筑,内外两侧包砌土墼,土墼尺寸略小于高台城址内房屋所用土墼。城墙下宽约8米,顶部残宽约5米。
房址
高台城址中部有一道大墙(即中心大墙)通贯南北,同时作为东、西两侧房址的后墙。中心大墙北侧与高台城址北墙相接,略呈弧形。墙体用较平整大土墼砌筑,东西两侧未见抹泥墙皮。顶宽3.5~4.5米,下宽5~6米(未发掘至底)。中心大墙东、西两侧有不同时期的成排房址,前后期改建、重建情况复杂。房址多处,体量均较大,墙体用土墼砌筑。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F1俯视图
F1,面西,依中心大墙而建,东墙即为长墙一部分。东墙最厚处(北侧)宽3米,最窄处(南侧)宽2米。F1前后经过数次改建,可分为5个小期。第1期,残存东侧长墙与中部隔墙,墙宽2~3米。第2期,加筑中部隔墙,形成左右两间(F1a、F1b),中部隔墙东端有通道相连。东墙长度11米,两侧间东西宽约15米。门道位于F1b西南侧,门道通往F1b为曲尺形廊道。F1a北墙从底部至顶部残高5.3米,由内向外侧倾斜,土墼墙外加抹泥皮,泥皮保存较完好。北墙中部有两处壁柱槽,底面长方形,宽60厘米,深30厘米。壁柱槽内残存大型木柱。第3期,F1a、F1b中间隔墙封堵,形成单独两间。F1a西侧垫高,于西北侧开门道。F1b也相应垫高,门道位置不变。第4期,F1a西侧二次垫高。第3、4期残存柱洞18处,部分仍有木柱残件。柱洞直径25厘米。柱间距1.1米,上架方梁。第5期,F1b门道、曲尺形廊道部分及南墙外侧以土墼垒砌,形成平台。高台城内房址所用木柱直径多为25、30厘米。根据顶部倒塌堆积残块可知,房址在椽架上先搭顶篷,顶篷由细木棍加苇席编成,其上再覆以土墼。木棍苇席、土墼层可多次重复累加,故而房顶较厚。
F8,位于中心大墙西侧,建于碎泥块压实的垫层上。破坏严重,仅存局部残迹,整体结构不明。有三层台阶,阶高16厘米,深30厘米,外抹光整泥皮。发现三处木柱,平面为“井”字形结构,不同部件以榫卯拼接,加长钉铆固。柱身残存朱红大漆。据出土遗物推测,为汉晋时期使用遗迹。
早期房址墙体厚度多为1.15米,约合汉代5尺,规制与新和乌什喀特古城钻探所得相似。
棚架
倒塌棚架房屋椽架遗迹
高台城墙外侧分布成排木棚架塔建的房屋。部分棚架房屋利用城墙向下挖出地面平台。与房址不同的是,棚架一边依靠东墙,另外三面未见墙体痕迹,可能是半开放式结构。顶棚以较粗木头搭建梁架,上铺多层椽木,椽上铺架细树枝,上面再覆盖土墼,构筑方式与房址大体相同。从剖面来看,棚架的顶部较厚,最厚可达80厘米左右。棚架以圆木为支柱,柱径约20厘米。支柱直接立于地面,未发现柱础石。较规整的地方,柱间距约2米。棚架区地层堆积中出土铜器、铁器、骨器、陶器及部分石器。
建筑材料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建筑大量使用土墼。高台城址、内城城墙大量使用土墼包筑,房址多用土墼垒砌墙体。早期土墼多用河泥裁切而成,晚期始见三合土土墼。三合土土墼中间掺杂苇草为筋。土墼大致有三种规格。最大规格土墼长约65厘米,中号长约50厘米,小号长约45厘米。不同时期建筑使用不同规格土墼,小号土墼见于晚期房址中。卓尔库特古城大、中两号土墼体量均较大,尤其是大号土墼为新疆、中亚地区古城中所仅见。
年代
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判断,高台城址建筑始建于战国,两汉时期最盛,魏晋时期衰落。样本测年结果在公元前259年~公元386年之间,表明遗址建于战国晚期,沿用至魏晋时期废弃,主体使用年代为两汉时期。

文物遗存

综述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出土骨搏具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陶片、兽骨(包括驼骨、马骨、牛骨、羊骨等)、石器等,还出土骨器、铜器、铁器、珠饰、铜钱等器物多件。
陶器
陶器,战国时期陶片多为夹砂红陶,质地略粗。汉代地层出土陶片多细泥黑陶、红陶,部分刻划线纹。器形可辨者,大多与长安地区、河西地区陶器接近。魏晋时期地层出土陶片多细泥黄陶、黄衣红陶,捏嘴带流器等与中亚、南亚接近。魏晋时期窖穴中出土大陶瓮,与库车出土魏晋大酒瓮一致。
石器
石器,多残损,可辨器形的有石研磨棒、砺石等。
骨器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出土卜骨
骨器中有大量加工痕迹但未成形的半成品,成品有骨簪、骨饰、骨搏具等。其中,骨搏具出自魏晋时期房址,于阗、楼兰、尼雅等处遗址也曾出土形制相似的器物。
珠饰
珠饰,有青金石饰片、绿松石珠、玻璃珠等。
铜钱
铜钱,锈蚀严重,可辨为龟兹小钱、剪轮五铢。
铜器
铜器有铜印、铜带饰、铜容器等。铁器多锈蚀严重不可辨,其中几件可能为铁剑身残块。

研究价值

根据卓尔库特古城遗址的整体规模和高台城址的建筑体量、建筑用材,以及出土器物,可以推测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应为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北沿一处最高等级的中心城址。卓尔库特古城遗址的发掘对于确定西汉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研究中央王朝治理新疆、丝绸之路古代城市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东南约24千米荒滩之中。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路程约36.1千米,用时约47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