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聚焦丨处于商业化初期的北斗应用,该往哪走?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部署工作完成,北斗系统开启了全球服务的时代,同时也给下游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和热度来看,尽管目前还处于北斗应用的商业化初期,但在智能穿戴、无人驾驶等领域已有需求爆发的可能。在日前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业内人士对北斗导航下游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01
北斗背后的商业机会
随着北斗系统的陆续开通,各企业基于北斗系统的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等进行了多次的优化与创新,并在年会上进行了发布和展示:
千寻位置最新发布的时空智能操作系统“昆仑镜”,能够快速实现北斗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连接,降低北斗高精度应用门槛;
海格通信所发布的“海豚三号”基带芯片和北斗三号RX系列射频芯片则是支持北斗三号RNSS/RDSS双模应用的芯片及模块;
北斗星通发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统全频厘米级高精度GNSS芯片—和芯星云NebulasⅣ。
11月24日,海格通信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北斗系统在道路运输领域应用开展深度合作。这是北斗三号系统首次在运输领域的验证应用。
02
两大关键点:需求爆发与政策引导
除了政策引导,北斗为手机、汽车、共享单车等各类的智能终端提供的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在激发着用户进一步的需求。再加上北斗与5G、AI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北斗的大规模化商业应用正在快速展开。
03
北斗产业链集群备受关注
中国航天科工原总经理夏国洪谈到,“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把万物时空信息,身份特征参数联系起来。再比如大范围进行指挥调度控制,把北斗和其他产业融合一起,会有更广泛的用途。”夏国洪表示,未来发展北斗产业,要抓大企业,特别是在全国、全球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产业链集群引导。
尽管北斗产业的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雷开平就谈到北斗方面的问题:
资源力量统筹整合不够、空间地理信息融合不够、大众感知度不够高。这体现在北斗导航与高分、卫通、地信等数据信息未有效融合,北斗时空大数据的作用和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四川缺少“杀手级”应用场景及较强带动作用的商业模式,高精度导航等尚未全面进入大众出行领域。
实际上,各地已经注意对北斗产业的集群规划。以东道主成都市为例,此前成都市提出了2030年要实现相关产业营收规模3000亿元。其中上游火箭、卫星研制及发射180亿元,中游芯片零部件和终端集成420亿元,下游应用服务600亿元,衍生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800元。
此外,成都还将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超百亿元龙头企业1~2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超亿元的企业上百家,孵化培养高科技上市企业。
可以说,北斗导航具备了全球服务能力,市场格局将打开,未来相关产业及应用的市场前景广阔。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行业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