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书乡
地名由来:宋朝时期,舍书乡一带百姓贫困无力交纳皇粮,便聚众抗粮,官府决定惩罚乡民,朝廷下“敕书”一道,放免百姓钱粮,遂得乡名“敕书”,后演变为“舍书”。
舍书乡,位于文县东北部,地处舍书河流域,东北靠武都县外纳乡,南接临江乡,西靠梨坪乡。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8公里,地域面积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地域面积的1.28%,在25个乡镇中倒数第一。乡政府驻地板石,跑距县城100公里,海拔1580米。
全乡辖10个行政村(板石、赵家堡、坪湾、扎多山、红崖、茹家、许家坝、坪河里、糜地场、黄瓦),29个合作社,29个自然村,1128户,4812人,劳动力2309个。全乡耕地面积8129亩,水浇地2505亩,旱地5524亩,梯田2585亩,经济林果4800多亩,党参 72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68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24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212万元,粮食总产1368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284公斤,人均纯收入712元。舍书乡,历史上曾名“敕书”。据传,宋朝年间,此地百姓贫困僚倒,无力交纳皇粮,而聚众抗粮,后府决定惩罚乡民,后朝廷下“赦书”一道,赦免百姓钱粮,遂得乡名“敕书”,后演变为“舍书”。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舍书河穿境而过,但流量小,冬春季节下游时有断流。气候干燥,山大沟深坡陡,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冬春风大,伏旱秋涝,有“一沟两分岔,土地两坡挂,土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谣谚。村落多在半山,虽有乡村公路,交通仍为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文县贫困面最大的贫困乡。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和其它杂粮,经济作物有花椒、核桃、党参等。乡境内野生牡丹较多,根部之皮可以入药。
舍书,穷乡出英才,僻壤人灵杰。刘润寰(1923——1960),舍书板石人,曾用名刘润彩,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员,勤奋教学,深受学员敬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病逝劳教农场,1979年沉冤昭雪。舍书人氏刘郁采,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日报社部主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省委机关刊物《党的建设》副总编、省委党史办主任,正厅级,著文颇多,有长篇通讯《看,阳山人怎样征山战水》。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后,属临江区,设舍书乡。
1953年5月,属梨坪区,设舍书、沟口2乡。
1955年6月,舍书、沟口2乡合并为舍书乡,属临江区。
1958年4月,公社化时,属梨坪公社。
1960年8月,与梨坪分开为舍书公社。
1983年11月,舍书公社改为舍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