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

共 314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0:17

历史沿革

2007年,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崤函古道石壕段进行过调查和发掘。
崤函古道石壕段位置图
2014年夏初,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崤函古道石壕段进行了实地踏查。

遗址特点

综述
崤函古道石壕段车辙痕迹
崤函古道石壕段是唐宋时期的古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南部高北部低,中部偏南最高。路面为石灰岩质,全长约230米。崤函古道两侧山势较高,地上是一种叫“黄胶泥”的土,天晴时坚硬如铁,雨天时粘脚难行,石壕段全部是建设在石灰岩上。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痕,以及马、骆驼蹄印、蓄水池、纤夫手抠处等遗迹。车辙痕迹深浅不一,最浅处仅有数厘米,最深可达0.41米,两道车辙印迹外沿相距一般在1.32米,最宽可达1.56米,两道车辙印迹中心线相距1.15米(两车轮间距即轨距),由于古道崎岖,车辆行驶时不能保持水平,故辙痕边缘相应的出现一侧较缓则另一侧陡立的现象。崤函古道石壕段分为三部分。
北段
北段,大致呈东西走向。其西端与老洛潼公路相连,东至北坡下蓄水池,长约30、宽约5.5米,较为平坦,该段碾压于石灰岩上,两道车辙痕迹十分明显。
中段
中段,是石壕段遗址的主体部分,略呈东南、西北走向,走势先上坡后下坡。其北端自北坡下蓄水池处起,向南逐渐上坡,越过坡顶至南坡下坡处,长约170米。其中北坡约150米为上坡,坡度较大,南坡约20米,坡度略平缓。中段南部由于风化严重,在路基上碎石块较多。石壕段遗址中段的道路宽窄变化幅度较大,在北坡下蓄水池以南约20米长为古道最宽处,宽8.8米,最窄处为一车道。北坡中部古道两侧,各有一处人工刻凿的痕迹,西侧有三个不同时期刻凿的台阶形断壁,以求道路两边与中间相平,每个台阶高0.5米左右。
崤函古道石壕段中段壕沟、北坡
中段北坡上两条车辙中部突出的岩石路面上,发现有人畜长期踩踏形成的印迹,其中脚印踏痕长约26厘米、最宽约11厘米、深约6厘米。牲畜踏痕有两处:一处平面近似圆形,长约25厘米、宽约22厘米、深约10厘米;另一处平面呈椭圆形,长约20厘米、宽约17厘米、深约5厘米。坡顶一般是两车道,中间一条主车道,道侧间有会车道。在山坡顶部南段,有一段为三车道,中间有一主车道,主车道两侧各有一条会车道(共有6条车辙印迹)。山坡顶部古道,修筑于一条长约40米、深2~3米的壕沟内。壕沟是人们以自然形成的山坡为基础,加之人工刻凿、自然风化和长期的车轮碾压而形成。壕沟上部最宽处约13米,一般在8米左右。壕沟下部宽窄是依据道路的宽窄而定,最窄处1.65米(一车道),一般宽度3.9米(二车道),最宽处5.7米(三车道)。在中段坡顶处西侧的断壁上仍保留有人工使用钢钎刻凿的痕迹,痕迹现存两段:北段残长0.8米、残高0.4米;南段残长2.1米、高0.4米;两凿痕平均间距约0.03米。由于岩石风化崩落,凿痕上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始高度不明。
南段
崤函古道石壕段蓄水池
南段,略呈东西走向。该段由中段南北向折而向东,到东端一山沟处止,路基覆盖有一层红褐色沙土,车辙不显。长约30米。在石壕段遗址上共有两处蓄水池。中段道路北坡下蓄水池:位于石壕古道北坡下东北角,古道北段与中段交接点的拐角处,距古道距离为4.5米,坑口平面为椭圆形,圜底,长径约9米、短径约7米、最深约1.3米(2007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该坑坑口直径约5米、深1.4米,坑壁规整,底部较平)。坑内淤土为红褐色,土质纯净、坚硬,是个古池。中段道路坡顶蓄水池:位于坡顶古道壕沟东侧3.78米处,为自然石坑加之人工刻凿而成,有池体与排水沟两部分组成。池体为一座口略大于底部,近似椭圆形袋状的坑。坑壁及坑底均为石灰岩质,底部较平。口部东西长2.65米、南北宽1.2米;底长3.05米、宽1.4米、深1.2米。排水沟口设于蓄水池西壁口部向下0.6米处,再由排水沟口向下延伸至路壕底部古道东侧一个近长方形的接水池内。排水沟长4.36米、宽0.4米、深0.9米。接水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5米、池深0.2米。排水道的作用是,当天降大雨时,为了蓄存更多的水,就通过排水道将溢出的水,借助高差排入古道东侧接水池内,这样不仅可有效蓄水,且便于行人及牲畜饮用。

文物遗存

综述
崤函古道石壕段出土铜元
崤函古道石壕段古道内的出土物主要集中在中段道路,有大小铁马掌11个;长17厘米圆帽铁栓1个;蘑菇状残铁钉1个;长5厘米、四面等宽(每面0.07厘米)铁质长方体车轴配件1个。另外出土粗砂胎、厚壁、黑釉大缸残片16块,湖南省造光绪当十铜元1枚。北坡下蓄水池内,出土铁马掌2个,残铜铃1个,黄釉瓷瓶残片2块及1965年2分硬币一枚。坡顶蓄水池内,出土有大口瓷缸残片数块,褐釉瓷碗残片3块以及一小块青花瓷片。绝大多数遗物为民国中、晚期遗物,有的则晚至20世纪50~70年代。
龟形碑座
崤函古道石壕段龟形碑座
中段坡顶路壕东侧有一个清代石灰岩质龟形碑座,近圆形,长0.93米、头宽0.32米、高0.35米,座中有一残长0.82米、宽0.3米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中间为一长0.31米、宽0.2米、深0.18米的凹槽,凹槽内原先应插立的碑身已佚失,按其所在位置,碑文内容当与古道修凿有关。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
崤函古道石壕段是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而陆上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经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路线,更是东方与西方各文明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崤函古道
,是对古代中国自这段道路的统称,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干线路段。崤函古道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随着岁月的侵蚀,古道仅遗留下来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杜甫《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东2千米处有石壕村,唐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杜甫在赴任华州途中暮投石壕村,结果目睹了吏卒深夜抓丁夫,痛感统治者之腐败、官吏之残酷、百姓之无奈,因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壕村也因而得名(石壕村原名干壕、甘壕或兴隆镇)。石壕村及石壕段遗址也因此而闻名千年。

研究价值

崤函古道石壕段修凿和利用栈道、开凿牛鼻孔、穿绳索供纤夫把扶,其中涉及营造、建筑、力学等多个学科,许多做法具有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

所获荣誉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在多哈世遗大会申遗成功,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河南段的“一城一门一关一道”,被誉为丝路上的4颗文化宝石。其中,“一道”,指的就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中国古代诗圣杜甫留下《石壕吏》名篇的“崤函古道”的石壕段。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9年10月7日,崤函古道石壕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崤函古道石壕段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石壕村西南约2千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崤函古道石壕段,路程约35千米,用时约48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