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天主堂
安庆天主堂
共 165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6
历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比利时国方济各会传教士卫方济到安庆设教堂传教。
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庆教案发生后,教会与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萨尔图·英翰签定《南京协定》,以官府赔偿4000元购黄家狮子土地给教会建教堂。
清同治十年(1871年),“安庆耶稣圣心堂”破土动工。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安庆耶稣圣心堂”落成。
清光绪四年(1878年),安徽有安庆、宁国、五河三个传教中心,安庆总堂是皖西南中心,全省有总堂2处,会口11处。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耶稣圣心堂扩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耶稣圣心堂扩建完工,更名为“安庆天主堂”。
民国元年(1912年),安庆天主堂升为主教堂,处理六安、霍山、英山各教案及芜湖天主堂土地纠纷。
民国十年(1921年),安徽天主教从“江南教区”划出,设芜湖代牧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21日,罗马教廷从管辖安徽全省教务的芜湖代牧区分出安徽省北部和西部,成立蚌埠代牧区和安庆代牧区。安庆代牧区由西班牙耶稣会神父负责。下辖安庆、合肥、六安、太湖、广德、贵池6个总铎区,111处宗教活动场所,有教徒近3万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西班牙耶稣会神甫梅耿光升为安庆教区首任主教。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11日,罗马教廷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安庆代牧区升格为安庆总主教区。
1950年,安庆总主教区直属有6个总铎区、24本堂口,111个公所。
1997年,恢复安庆教区。
2001年7月,安庆天主堂降为安徽教区安庆堂口。
建筑布局
安庆天主堂
安庆天主堂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整个建筑群的占地面积为58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91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厅、庭院、圣心堂、主教楼及神甫楼组成。
主要建筑
门厅
门厅面西临街,门楣有“天主堂”楷书额。大门两侧嵌有清廷为保护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圣旨”碑文。大门两侧是八字形山墙,进门厅为十字形院落,南面有一小花园。迎门而立的庭院壁龛里供圣父塑像,北面为天主堂主体建筑圣心教堂。
安庆天主堂
教堂
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呈十字形,宫殿样式,面阔3间11.7米,高19.75米,面积581平方米。正面开有3个拱券门,正门上嵌竖刻“万有真原”石额,东门竖刻“仁基远奠”、西门竖刻“圣域洪开”石额。教堂分前堂、中堂、后堂3部分。前堂是钟楼,高4层,顶层内装铜钟,二层是唱经楼;中堂是会堂;后堂有圣心、方济阁、依拉爵、若瑟、圣母5个祭台。
神甫楼
神甫楼造型和立面为简约的西方古典式风格,三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占地1158平方米,脊高13.87米,檐高8.27米,木楼地面,木落地百页条窗,平砖拱,西侧通过过街楼与耶稣圣心堂连接。
所获荣誉
2010年,安庆天主堂被安庆市市旅游局评为2A级景区。
2010年底,耶稣圣心堂被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命名为省“和谐教堂”,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文物保护
1995年7月,安庆天主堂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5月,安庆天主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安庆天主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指引
地理位置
安庆天主堂位于安徽省迎江区孝肃路75号。
交通指引
安庆市内乘坐8路、 9路、 11路、 12路、 13路公交车到第一医院下车步行前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