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来宾文辉塔始建年份不详,重建于明明年间(1573~1620年)。
建筑格局
来宾文辉塔塔系八角八面七层叠涩出檐须弥座阁楼式砖塔,高35米,其造型是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每层叠涩出檐,顶盖为铸铁质锅形。二层以上各层都有南北对开风门,其余各面均是衬托假门。底层除南北对开风门外,西面还有一风门,余五面亦有假门。底层风门高2.2、宽0.84米。塔基用厚大的石板构筑,上层并凿成覆莲瓣形而形成须弥座,办呈八角形。塔内一至六层均设有佛龛,第一层5龛,二层以上为6龛。塔内各层木楼板均已无存,无梯可攀登。文辉塔系砖木结构,即塔主体为砖、楼面为木板。塔基用厚大石板叠砌,基而石凿成覆莲瓣形,并刻有半浮雕卷云纹,组成须弥座,大于塔基,星八角形。整塔由一层起至顶层,逐层收窄,层层叠涩出檐,形成六层双。飞檐和顶层单飞檐。塔项平面呈圆三角形,形成圆形攒尖项,无塔刹。各层风门均为三角形券顶,其他衬托假门亦同。门及飞檐均用朱石颜料涂成红色。原塔内佛龛和其他部位有彩绘图案,现已脱落。塔是严格按照明代古塔营造法式建造的,其规格、形制符合规范要求,古朴庄重,结实敦厚。文辉塔造型古朴大方、厚实稳健。建造工艺精湛,其整体协调,色彩运用得当。从该塔的建造工艺上看,可显示出其建筑技术的成熟、高超、风格独特,是一座出色的古代建筑,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的建筑艺术珍品。塔壁四周雕龙画凤,缮花缀鸟,富丽堂煌。相传,古时迁江地下藏着一对巨大的雄性犀牛,隔河相望,常有越界角斗之欲。一旦角斗,迁江必陷,人为鱼整之腹,需起塔镇之。四百多来,由于自然力及人为的原因,塔内的六层木楼板已全部朽坏,塔身的部分砖被敲掉,以至塔身内外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塔处于雷区,由于遭受雷击,加上地质原因,从第二层起至顶层已有一条宽约15厘米的垂直裂缝。从该塔的建造工艺上看,可显示出其建筑技术的成熟、高超、风格独特,是一座出色的古代建筑,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的建筑艺术珍品。
文物遗存
塔内1~6层均设有佛龛,第一层5龛,二层以上为6龛。塔内各层木楼板均已无存,无梯可攀登。
历史文化
文辉塔选址建造在靠近红水河边的一个平缓的长形土岭上。文辉塔下红水河段有几个险滩,滩浅水急,过往船只经常容易发生沉船事故。民间还传说河中有水妖作怪,吞没船只。因此,船民们则上岸到小庙中烧香祈求神祗保佑,事毕后再行船,可保平安无事。基于封建迷信原因,为了不使水妖再兴风作浪,危害船民,由黄文辉出资并主持,发动四乡村民及船民捐资,在这里建造宝塔,以镇河妖。后来船民们除拜庙外,还到塔中焚香祈祷,以保行船顺利和人身财产安全。相传,古时迁江地下藏着一对巨大的雄性犀牛,隔河相望,常有越界角斗之欲。一旦角斗,迁江必陷,人为鱼整之腹,需起塔镇之。当时,明朝万历年迁江武举守备营参谋黄文辉主办筹建此塔,故名文辉塔。登顶了望,红水河急流险滩滚滚,两岸群山叠嶂,尽收眼底,饶有兴趣。
文物价值
广西历史上第一座由壮族土官建造的古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志》载:黄文辉,明迁江县八所(今陶邓乡川山韦村)人,明万历间(1573~1620年)中武举,官八所(屯田千户所)指挥。后从征贵州安邦彦余党(镇压贵州省农民起义军)有功,升守备,任三里营(今广西上林县三里镇)参将,署巡道中军。又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迁江县各地义军打着刬马军旗号继续反抗官府,土官黄文辉奉命率土兵剿灭,又一次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据此看来,黄文辉可能是在升守备并任参将后才有条件和能力建造该塔的,塔和人都具有特殊性。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来宾文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来宾文辉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
交通
自驾前往来宾文辉塔:从贵州出发,沿着泸昆高速、贵阳绕城高速、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武平高速到达来宾文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