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共 4790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5-24 12:20

历史沿革

芒康在唐代地属吐蕃,据《旧唐书》与《新唐书》记载,至少在唐代时,此地即名盐川城或盐井城。
2006年5月底,为了配合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工程建设,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的专业考古人员对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掌握了水库淹没区的盐井、盐田以及其他文物点的基本状况。
2009年6~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对芒康县盐井盐田做了补充调查,特别是制盐工艺和生产管理、贸易等。

遗址特点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境内的澜沧江两岸。沿江两岸山体呈南北走向,绝大部分地段山高、坡陡、谷深,呈“V”形河谷地貌。有少量台地及泥石流冲积扇分布于高山峡谷间,村落及耕地位于这些台地与泥石流冲积扇形成的平缓坡地上,这里是古时茶马古道进西藏的第一站。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制盐方式,当地群众依靠澜沧江两岸的卤水制盐。
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本地从事盐业生产的群众有320多户,有3400余块盐田。由于制盐方式一直沿用传统原始的手工制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也不高,二个乡年总产量也就是120多万斤。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较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村、上盐井村盐田出产的以白盐为主,东面的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则以红盐为主。白盐、红盐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而此时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因而又称“桃花盐”。

主要遗址

加达盐井盐田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加达盐井盐田隶属于纳西乡加达村加达组,位于澜沧江右(西)岸,西侧有一条简易土公路通往加达吊桥,北部为陡坡地,南临白塔,隔一条大冲沟与加达村相望。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南北长约445米,东西最宽处约95米。最上层距江边约95米,高出江面约30米左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走向高低错落而建。
盐井
盐井,加达村现在有32口盐井(卤水井),以石砌为主,有方有圆,大小与出卤水量无关,而与人力有关或具有随意性。其中最早的盐井已沿用数百年,新挖了6口新井。盐井通常以小地名或家族名命名,现在具名盐井主要有5个:①曲莫、②巴廓、③卓萨果、④吉东、⑤莫勒错。公共盐井1个,名为“曲莫”,位于加达盐井盐田的北部,卤水最好,大而深。呈圆筒状,上小下大,上部为石块和水泥砌筑,中段微外鼓,约高5米;之下为凿井部分,深约6米,井壁不规整。砌筑部分之下的井外西侧紧邻小块盐田,盐田下为入井的门道。门面西开,内有21级石台阶通往井下;(2)私有盐井约有10余个。几乎都是直接开凿于河边岩石上,井口近圆形,直径约1米左右。井壁不加工,仅用石块垒砌井口。此外,还有一种自然形成的私有盐井。以加达村民阿江家的为例,系自然岩穴,未经加工,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3.54米,东西1.95米,深1.6米。石缝向外渗卤水,上有溶岩现象。现用潜水泵抽取卤水。
卤水渗下形成的盐柱
公共卤水池,1个,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位于江岸边近盐井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
晒盐作业区
晒盐作业区,由若干组盐田组合而成,位于公共卤水池西侧坡地上,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达13层,共计盐田2272块,私有卤水池526个。南部盐田的卤水池位置均高于北部的。单组盐田可分为3种形式:第一种,石筑私有卤水池和土木结构盐田。私有卤水池位于作业区下部,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少则1个,多者3个。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长者近8米,短者仅4米左右;最宽者有5米余,窄的则不足2米。盐田为土木结构,位于作业区上部。修建方法为:首先顺山势走向竖立3~5排直径约0.1~0.16米的木柱,柱间距0.5~1.15米不等,木柱长短视地表高低不同而各不相等。个别晒盐田为了稳固而增加木柱数量,使柱脚显得密集甚至无序。柱脚或置于私有卤水池内,或置于私有卤水池之间。前部两排木柱上一般直接承托纵向圆木,后部一排或两排木柱上往往另加有横向圆木一层或两层。圆木上布设2~3层纵横交错的细木棍,上层横铺木椽,间距5~10厘米不等。木椽上再纵向密铺3~6层细小圆木或薄木板,最上面加工平整,铺以泥土并拍打严实。单块盐田四边或连排盐田之间以泥土(或加有碎石子)堆砌高约10厘米的两面坡式隔梁,以阻止卤水外流。单组盐田视面积大小不同,通常包括2~18块不等的单块盐田。下面以位于江西路东、白塔和小拉康东北侧的一个单组盐田为例对该形式作一具体介绍。该单组盐田由上层盐田、中层盐田支撑结构、底层卤水池和存盐处几部分组成。第二种,石筑私有卤水池和石筑盐田二者相对位置较为随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视地形而定。大部分位于北部临河处,地面起建;另有少部分建于北部西侧公路边。私有卤水池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平面形状有圆角长方形、圆角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等。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盐田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平面形状多为长方形,亦有少量不规则形。盐田大小不一,小者分隔为1~2块,大者分隔为10余块。第三种,仅有土石结构的盐田而无卤水池,位于北部西侧临公路边的私有盐仓上面或旁边,均在坡地地表起建。大小高低及形状依地形、地貌条件而各不相同。以上三种形制的晒盐作业区中,第一种形制数量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少。每个晒盐作业区间均以小道间隔,一方面可以区分不同作业区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便于进行晒盐作业。
盐仓主要有2类,(1)私有盐库,专门用于储盐,分布在盐井盐田西侧、路西,自北向南一共发现有4处。(2)盐民居屋兼盐仓。
上盐井盐田
上盐井盐田即色曲龙——雅卡盐井盐田,隶属纳西乡上盐井村盐业组,位于澜沧江左岸,东靠山坡或陡崖,南部隔一条冲沟与下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南北长约364米,东西宽最宽处约77米,上下高差约41米。最上层距江边约120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下盐井盐田
下盐井盐田即溪同卡盐井盐田。位于澜沧江左岸,隶属于纳西乡纳西村宗格组,东靠山坡或陡崖,南侧有一条简易公路连通往加达吊桥和纳西乡,北部隔一条冲沟与上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南北长约474米、东西最宽处约115米,上下高差50.47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走向而建,高低错落。其中,南侧盐田因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其最宽处超过110米;而北侧盐田则全数建于陡峭的崖边,最宽处仅有50米左右,最窄处仅有约20米。最上层盐田距江边约120米,高出江面约70~100米。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千年盐田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盐流程和工具

开凿盐井
开凿盐井,一般在冬季选择凿井位置并开凿盐井,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请有经验的人在江边河床滩地一带仔细观察,选择有卤水渗出的地方凿井。砂砾层可直接挖掘,遇到岩层还需要打眼放炮。一般井深要超过卤水层1~2米。公用盐井的口径多在2~4米,深度4~6米,最深的可达8米,井内要安装木梯以便背卤水者上下。现多用潜水泵抽取卤水。私人盐井口径多在1~2米,深度亦在4~6米,不少是利用自然岩层裂隙或岩穴稍加开凿。冬季至春季卤水较浓,3~4月卤水质量最好,所制之盐当地人称之为“桃花盐”。
制盐
首先从盐井中将卤水背出,注入公共卤水池,一般要在公共卤水池中存放几天,最好达到5~6天,以提高卤水浓度。然后再将卤水分别背到每户的私人卤水池,再存放数天,进一步提高卤水浓度。往盐田注入卤水一般是在下午,过去用木桶注入,现多用水管注入,卤水在盐田中的深度约为1寸。当卤水开始出现盐结晶时要注意观察,如果盐结晶不太白,就要再适当添加卤水。冬季是出盐旺季,但出盐时间较长,2~3天;夏季由于阴雨天气较多,不是出盐旺季,但在晴朗有风的日子出盐时间较短,一昼夜即可出盐。收盐前,先需要在早上把结晶的盐刮成一条条弧形,以便充分晾晒脱水。用手摸盐不再有水滴时即可收盐了。收盐时右手持铁刮刀或薄木板,由远及近将盐刮拢起堆,双手分别持铁刮刀或薄木板将盐撮起,倒入盐田边的竹制背篓中,残留的水分可通过竹篓缝隙漏出 。收到竹篓的盐背到盐田下的贮盐池或槽堆放起来,然后再装入袋子,背到盐田上面的驮台,由专门运盐的骡子驮走。
盐田修整
收完盐的盐田先用小扫帚扫净,然后用青木做成的三角形或梯形的拍子拍打抹平,盐田上出现的凹窝要用泥土填补。最后将整个盐田拍打一遍,防止渗漏。卤水池每年都要翻新,翻新的卤水池中要放入原来使用过的旧木柱以及旧盐土,这样可使卤水更好。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提高质量、产量,要对盐田进行彻底的落架翻修,时间一般在藏历3月份。盐田泥土不需要换,只是平置的圆木需要在卤水中浸泡2~3天,以利防朽。立柱则不需要在卤水中浸泡。经过修整的盐田要充分晾干,然后注入新的卤水,开始又一轮制盐。若两三天不注入卤水,盐田会发生干裂。
工具
制盐工具主要包括盐田拍、水勺、卤水桶、刮盐板、夹盐板、扁担、斗、袋等。盐田拍,主要用于修整盐田,多用青㭎木制成。水勺,用来舀卤水。木桶,用来背运卤水,大人用大的,小孩用小的。汲取卤水已经使用电动水泵和塑料管,所以卤水木桶的使用逐渐减少,大木桶有时用于装盐,小木桶现在已经不用了。木桶的制作方法为刮下树皮后,用盐浸泡,然后箍成圆筒,以前多用竹篾箍,现均用铁丝箍。垫子,以前背水时垫背用。扁担,用于挑卤水桶,担钩早期用木制的,现在用铁钩。刮盐板,早期木制,长方形,现在用铁皮制。夹盐板,用于收取晾晒好的盐。斗用于量盐。以前用山羊毛编织的袋装盐,现在多用尼龙袋子装盐。

保护开发

2012年,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4月,昌都市政府成立古盐田创建5A级景区工作领导小组,标志千年盐田创建5A级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11月,重庆成立古盐田景区创等级小组团,出台《昌都市“古盐田民俗旅游区创建等级小组团”援藏工作细化方案》。
2021年3月,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增派2名援藏专技干部充实创建力量,力推盐田景区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创5A级景区要求。

文物价值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
井盐是人类四大产盐方式(海盐、池盐、湖盐、井盐)之一。中国是世界井盐生产最早的国家。昌都地区一直是中国较早生产盐的地区之一,地处连通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盐业生产地之一,现在只有芒康县纳西乡盐井盐田继续生产。芒康盐井沿袭早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从择地凿井、搭建土木结构的盐田、晒盐、贩运均保留原有技术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原始盐业生产活化石之一,是中国早期井盐生产的民间工艺精华。

保护措施

2012年,芒康县盐井古盐田入选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2013年5月,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路程约105.6千米,用时约2小时33分钟。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