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石刻
草庵石刻
共 141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42
历史沿革
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依山崖傍筑,初为草筑,故名。
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石室,面宽进深各三间,并雕摩尼光佛石像。
1979年,在草庵前处建大华严寺,挖地基时发现一古井,发掘出一件“明教会”褐釉碗和几十块残片。
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上,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被选为会徽。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参观草庵,视其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2004年,金庸先生到访后称草庵的存在证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
草庵
建筑格局
草庵石刻由摩尼光佛造像和两方纪年具名记事崖刻组成。石刻主要雕凿于元代(1271~1368年),是世界上现存较好的摩尼教遗址。
主要建筑
摩尼光佛造像
元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刻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端坐在圆龛上的形象,称为“摩尼光佛"。圆龛直径1.68 米,象征摩尼教的日、月崇拜。摩尼光佛坐像高1.54米,宽0.83米,仪态端庄,神态安详,双耳垂肩,身着宽袖对衽长袍,领口有飘带飘于胸前,长袍结带为扣,双手相叠,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背雕十八道毫光四射纹饰,与摩尼教崇尚光明之教义相合。摩尼光佛造像的脸、服饰、手依石质自然天成三种颜色。其形象与敦煌出土的唐代写本摩尼教重要经典《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所描述的“摩尼光佛”基本形似。
摩尼光佛造像
记事崖刻
壁龛的上方左右角有两方纪年具名的记事崖刻。左上角阴刻五行竖排楷书:“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右上角同样阴刻五行竖排楷书:“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 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是草庵立寺时间、立寺人、摩尼光佛石雕像镌刻时间和石构建筑始建年代可靠的原始文字记载。
文物遗存
草庵下还曾出土宋代黑釉碗及数十残片,碗内阴刻“明教会”字样。庵内存有弘一法师撰书的重兴碑记一方,以及“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於此有明贤渎书”等楹联石刻。
“明教会”褐釉碗
历史文化
据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所述,大约在公元6~7世纪,摩尼教从陆路传入新疆,又由新疆传入中原。唐朝大历年间正式在长安、洛阳建立寺院,赐额“大云光明寺”。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灭佛,摩尼教一并遭禁,有摩尼教法师南逃福建,摩尼教遂传至晋江。
文物价值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是摩尼教在宋元泉州传播与发展的珍贵物证,其与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显现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草庵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