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

共 308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2:19

历史沿革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兴建于明崇祯十二至十六年(1636年~1643年),曾一度为准噶尔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废弃于18世纪70年代。
1972年,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藏式佛塔尚存,后被雷击倒。
1988年,由塔城地区文物普查队调查建档。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过复查。
2020~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对古城遗址及周边做了调查和勘探工作,初步摸清了城址的总体布局、营建方式、使用年代和文化内涵等,为研究明清时期卫拉特蒙古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批较为重要的资料。
2021年,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北城墙西段159米抢险加固工程完成抢险修复。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坐落于南、北两列山系之间一片湿地内凸起的高地上,北距赛尔山20千米,南距阿德尔格山4千米,为蒙古准噶尔部的早期中心城市。“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在蒙古语中意为“四卫拉特之庙”。城址以北及城内东北部有天然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出,形成两道河流向南穿城而过,汇入城南的湿地。
城址综述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四面墙体上开有4座城门,不见角台和马面,在四个城角内侧发现有规格相同的围砌成方形的建筑。城内已发现有16处建筑院落基址和房址及1处佛塔塔基。考古勘探表明,城内文化层堆积较薄,反映城址沿用年代较短。城内建筑群落之间的空地较多,推测应当有搭建蒙古包居住的区域。
城墙的构筑
古城遗址正射影像图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保存情况尚好。受周边湿地的地形条件限制,古城四面城墙的长度略有差别。北墙长约565米,底基宽约8米,高约5米;西墙长约525米,底基宽约8米,高约4米;东墙长约515米,底基宽约8米,高3~4米;南墙长约510米,底基宽9~10米,高3~4米。城址总面积约27.95万平方米,整体呈北偏西约20°方向。城址四周被自然湿地所包围,仅北部地面可以行走。城址墙体直接筑于原始地表之上,城内地表略有起伏,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中西部略有凸起,周边因河道冲刷地势较低。城外东、西、南三面湿地低于城墙基部1米左右。
北墙西段墙体(自东向西)
城墙截面均略呈梯形,底部宽厚,向上斜收。从城墙剖面观察,古城城墙自初次建成后至少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增修。古城首次修筑时,是以较为纯净的浅黄色土夯筑而成,墙基底宽约6米,每两层夯土铺有一层树枝,夯层厚约15厘米,每夯段长约4.5米。在北墙东段、东墙北段夯土内夹有红褐色小石块,该构筑方式不见于其他处墙体。古城第一次增修是以浅灰色碱土夯筑于墙体两侧,厚度各约50厘米;第二次增修是以红褐色自然石块包砌在墙体两侧,厚度各约30厘米;第三次增修系用土坯在墙体两侧加固,底部厚约50厘米,上部渐加厚至1米左右,使墙体变得陡直。
城门位置与构造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在四墙设有四座城门。其中,东、西两座城门大致位于墙体的中间位置,南、北两座城门均位于墙体中部偏东的位置。西门保存最为完整,城门两侧墩台较为高大,内外墙体较城墙略宽,门址宽4米,门道长约9米,城门内南、北两侧均有斜坡踏道可达城墙顶部。东门与西门构造相同,门址宽4米,门道长约9米,位置上与西门正对。南门位于南墙中部偏东的位置,门址宽约3.5米,门道长约9米,不见附属设施。北门位于北墙中部偏东的位置,门址宽3.5米,门道长约8米,不见附属设施,位置上与南门正对。从门址保存情况观察,东、西门位置较正,结构相对复杂,设施齐全,推测当以东、西门为城内外最主要的两处通道;南门与北门位置较偏,无附属设施,且规模较小,靠近河道,应非城内外主要通道。
古城遗址平面及城内遗迹分布示意图
古城的选址一方面利用了城北的泉水,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东西两侧湿地之间的高地。穿城而过的两股泉水中,城西侧的泉水从北墙中部偏西处进入城中,向西南由西墙南端流出城外;城中部的泉水从北墙正中进入城中,沿城中高地东侧流过,与城内东北部流出的泉水合流后由南墙中部流出城外。因此,在城址南、北两墙的中部应留有水门,从而使古城的南、北城门均不在正中位置而略偏东。
城内建筑
城内建筑基址主要分布在城址中部两条河流之间的高地上,大部分房址的朝向与城址的整体方向相同。据实地调查,房址可分为夯土基址建筑、平地土坯房址建筑和围墙建筑三种。城址内以夯土基址建筑为主,其中有两处大型砖瓦夯土建筑基址位于城址的中心南北位置(F1、F2)。F1基址面积最大,位于城址中心略偏南处,平面呈“L”形,夯土基址高约2米,东西长约52.8米,南北宽约43.8米。地表残留有大量青砖块、筒瓦、板瓦、贴面建筑构件等,在西侧地表发现有少量红烧土。F1以北约130米处为F2基址,同为夯土建筑,平面也呈“L”形,夯土基址高约2米,东西长约49.3米,南北宽约34.7米。F2东部南侧还保留有登上台基的台阶步道,西侧地表留有大量砖瓦残块,东部地表散布有大量红烧土,但未见其他遗物。从这两处基址位置和遗址现状观察,F1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建筑。此外,城内有多处中小型平地土坯房址建筑(F4、F5、F6),有的建筑外围如今尚保留有高大的土坯墙体,土坯长34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当属民居院落。围墙建筑(F11、F12)处于地势较低的河道附近,墙体高度较低,推测为羊圈一类的设施。在四个城角内侧发现有利用城角墙体围砌的方形土坯建筑,建筑边长约5米,墙体厚1.2米。土坯墙外紧贴城墙处均留有斜坡步道可直达城角顶部。城址西北角和西南角的土坯建筑保存尚好,高约3米,留有门道,建筑顶部原来应有封盖;东北和东南两处坍塌严重。从围砌的土坯墙体紧贴城墙内侧的石块包墙判断,该方形建筑修筑的年代应不早于包砌石墙或与城墙第三次增修年代相当。四座土坯建筑均位于城址四角内侧,规模相同,可能为城址晚期增修的值守士兵的临时住所或岗亭。城址内西北部有一处残损的喇嘛塔塔基,高出地表约3米,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9.8米。现存塔基部分。在城址东南角曾发现有磨坊遗址,石磨被当地人取走用作打场的石碾。各类遗物的年代均在明清时期。

文物遗存

擦擦、筒瓦、板瓦、贴面建筑构件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中发现泥制佛象经文、铜念珠、青砖、筒瓦、瓦当、莲花方砖、琉璃片等,砖瓦上有兽头、花卉、水纹等图案装饰。

研究价值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森木遗址是为数不多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未开发,四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古城遗址的调查和勘探以及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可为研究明清时期卫拉特蒙古的社会历史、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莫特格乡奎德格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路程约6千米,用时约9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