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铺遗址

共 135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41

历史沿革

1990年3月3日,广元皇泽寺博物馆馆员发现中子铺遗址。同年秋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正式的考古发掘。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子铺遗址再进行一次考古发掘。
中子铺镇和中子铺细石器遗址的地势环境

遗址特点

中子铺遗址地处嘉陵江上游东侧支流——潜溪河南岸,主要遗存分布在一个名叫“营盘梁子”的小山丘上,高出河面30米,面积35100平方米。
中子铺遗址是一处细石器制作场。石器以黑色燧石最多,其次为石英岩。10000多件标本中,以石片、石叶、石屑最多,石核也比较多,成形的细石器和有二次加工的石器标本较少。石器制作主要采取间接的打片和压片技术,此外有部分器物直接打击而成。石核以楔形、锥形、漏斗形为主,也有柱状的,几乎不见典型的船形石核。这些细石器与夹砂绳纹红褐陶共存,陶片残破,火候较低,质地粗松,表面风化,特征原始,纹饰只有绳纹一种。器形可识别的有三足器等。处于原生地层中的这一组遗物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文化遗存。
在上层被扰乱的地层中,发现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片。磨制石器有斧、锛、凿、刀、磨盘和磨棒等。陶器以平底居多,器形有罐、碗、圈足器等,纹饰以绳纹为主,个别是指甲印连续戳印纹,夹砂红褐陶多有附加堆纹。陶器口沿上饰绳纹或齿状、绞索状花边。上层的这组遗物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文物遗存

中子铺遗址出土以细石器为典型代表的遗物10000余件,有大量细石器,使用间接压制、打片技术。主要有石核、细石核、细石叶、尖状器、钝刃圆刮器、刮削器及石片等石器。
中子铺细石器石核标本绘图

历史文化

中子铺遗址包括了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以细石器为代表的遗存是遗址的主要内涵,发掘专家将其命名为“中子铺文化”。

文物价值

中子铺遗址地处川陕古今通道重要节点,是南亚廊道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保护利用价值。也是四川境内距今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步,是长江流域一处最重要的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古遗址,西南地区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已发现的文化特征突出、遗存较为丰富的一处细石器遗址。填补了长江以北、秦岭黄河以南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对新石器时代考古有重要的意义,构建起川北地区考古学时空框架,为研究中国南部的细石器提供了新的资料。

保护措施

2012年7月16日,中子铺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中子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信息

中子铺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高车村一组营盘梁。

交通信息

自驾从朝天区出发途径朝月路—金牛路—京昆线—一零八线—川陕街—商贸街,后到达高车村,全程大约22千米。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