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策略 |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八)

共 12057字,需浏览 25分钟

 ·

2024-05-06 17:3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在“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的研究基础上,赛迪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聚焦“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主题组织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并联合工业互联网世界编辑部推出“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内容。

课题组梳理了数字化转型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分析了数字化转型、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与内涵特征,总结了全球主要国家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审视了我国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引擎、要素体系、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治理模式七个维度提出了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策略,并围绕重点行业提出具体路径,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数字化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提供依据。本期聚焦在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策略方面。


文|赛迪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课题组 张朝 鲁金萍


关于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策略,课题组认为,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工作合力,才能全方位变革产业发展模式,真正为新型工业化插上数字翅膀。因此,本期将围绕新技术引擎、新要素体系、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态、新产业体系、新发展要求、新治理模式等七个维度,系统阐述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夯实以软硬耦合为关键的新技术引擎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

一是夯实高速泛在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景的5G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统筹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推进“云边端”一体化部署。鼓励电信运营商、数据服务商等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鼓励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灵活调配新型基础设施资源,支持业务流程敏捷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建设可信可靠基础设施。促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操作系统安全、新一代身份认证、终端安全接入、智能病毒防护、密码、态势感知等方面核心技术的优质企业。建立完善可信可靠技术产品清单,强化在用户终端、网络、云、应用等多层级的深度应用,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在多层级纵深防御、安全威胁精准识别和高效联动处置等方面的安全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网络安全感知预警平台和若干重点领域子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智能防御、监测预警能力。

(二)推动“数据+算力+算法”协同发展,夯实转型技术底座

一是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支持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快数据中心向存算一体转变,满足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公共服务等场景需求。大力发展集约化、高效率的集中数据中心,提升数据中心性能和效率。二是优化算力中心布局。完善“东数西算”发展格局,鼓励各地错位发展算力中心,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加快边缘算力建设,支撑工业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等低时延业务应用。深化虚拟化、弹性计算、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应用,打造云网融合、绿色节能、安全可信的算力中心体系。三是加强算法平台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聚焦工况识别、风险监测、代码编程等场景,建设通用算法平台,实现通用算法模型的软件化沉淀和动态化调用。鼓励政府、企业等面向具体业务场景持续开发特定领域算法平台,实现算法模型的沉淀复制和创新突破,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算法库。

(三)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优化解决方案供给质量

一是持续培育“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大型央国企等加快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国际竞争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聚焦数字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建设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信息技术服务商围绕特定工业场景,聚焦云仿真、设备、大数据建模等特定技术领域建设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分场景培育一批专业解决方案。聚焦数字化转型特定场景需求,培育一批专业型、辅助型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构建重点细分行业解决方案资源池,打造一批先进适用、稳定可靠、具有高性价比的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将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剥离重组,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

二、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的新要素体系

一)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释放数据要素红利

一是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利用奖励认证、政策倾斜等方式,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企业DCMM贯标工作,引导企业持续完善数据管理组织、程序和制度。引导企业设置首席数据官(CDO)岗位,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二是推动数据治理工具深度应用。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面向多源异构、高频高躁、低质海量的工业数据,开发一批易部署、易使用的数据治理工具。引导企业深度应用数据治理工具,建立企业级数据血缘图谱,提高数据联动性和共享性。三是加快数据要素关键标准研制。鼓励智库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聚焦数据交易流通、安全防护等领域,研制数据字典、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分类编码等标准,为数据跨企业流动提供有效参考。加大对数据开放需求及其来源、标准和质量、权利与保障等方面研发投入,提高数据利用规范性。

(二)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一是完善数据要素权属认证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涉及数据所有权归属等关系到数据要素确权与评估的关键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完善数据开放法律法规和数据资源共享制度体系,规范数据资源利用。确立数据确权划分机制,探索数据权属划分准则,推动解决企业无序竞争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机构,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和授权开放。二是打造数据要素两级交易市场。以政府为主构建数据要素一级市场,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机构,推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深度开发利用。以市场为主构建数据要素二级市场,持续激发供给主体活力、促进有序竞争,规范数据进场交易。三是开展数据要素市场试点培育。选择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意愿强的城市,开展数据要素市场试点培育,形成一批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经验。依托数据要素市场试点城市,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引导数据交换和交易有序进行。

(三)深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激活数据乘数效应

一是推动数据要素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采集、传输、汇聚能力,通过在线化、及时性、多样化展示,全面辅助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深化数据在预测性维护、个性化定制、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应用,挖掘数据价值。二是以数据驱动传统要素优化配置。加强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高度融合,打造一批以数据为基础的优质解决方案,探索以数据为依据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对产品运行数据、用户反馈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机构等主体基于数据创新金融产品供给、产品功能设计,全面优化经济社会产品和服务形态。

三、打造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生产方式

(一)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升级,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一是积极推进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推动高耗能设备上云,基于平台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工况改善、故障诊断和远程运维等服务。推动高通用设备上云,精准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保障设备安全、可靠、稳定、高效运行。推动高价值设备上云,加速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供应链金融、设备融资租赁等新模式。推动新能源设备上云,开展设备建模、功率预测、调度优化等服务。二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工艺机理、数字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探索工业元宇宙、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应用,突破一批新型智能制造装备。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引导国企、龙头企业率先应用新型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装备成熟迭代和应用推广。

(二)推广网络化生产方式,加强生产资源共享

一是深化产品全周期协同。引导企业加强PLM、ERP、MES等业务系统集成应用,建立跨部门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研发与制造协同、采购与销售协同。支持企业精准采集用户需求信息,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以驱动各部门的精准联动,实现供需高度适配。二是强化生产全过程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面梳理核心参数和管理经验,并进行代码化、模块化和软件化封装,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支持企业应用计划排程系统,深度集成模拟算法、运筹模型等技术,实现人员、机器、物料、运输等制造资源全局动态平衡。三是加强供应链全环节协同。引导企业应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供应链重点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物料配送、资金流通、工序衔接等关键环节无缝运转。引导链主企业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加强对关键原料、零部件的价格、产量等关键信息的动态监测,及时做好风险应对。

(三)推广智能化生产方式,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一是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的智能场景,并面向同行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加快加工、测试、包装等环节智能装备联网和集中管控,打造一批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智能车间。鼓励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全部门、全环节智能化改造,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工厂。二是深化工业人工智能应用。引导解决方案服务商深化大模型等创新应用,强化垂直化、多模态、轻量化等专业领域研究布局,打造一批工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鼓励工业企业探索人工智能在工艺设计、多物理场仿真等细分场景的创新应用,形成基于工业人工智能的新模式新业态。

四、变革以平台化、链群化为方向的新组织形态

(一)打造扁平化组织架构,激活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引导企业精简管理层级。引导企业建立覆盖全域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采集企业现场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和联动性分析,实现管理与业务的同频共振。鼓励企业深度集成各项业务系统,推进全业务范围数据协同。二是加强数字平台普及应用。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工具重构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组织协作网络,高效整合集聚、开放、共享各类生产要素和制造资源,形成一个在线化、共享化、市场化的要素资源池。鼓励企业打造合作性强、流动性强、主动性强的协作网络,构建跨地域、多专业、多学科高度融合“并行协同”的组织协作模式,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共享的新型价值网络。

(二)以链主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一是引导链主企业率先转型升级。依托现有试点示范等工作,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细分行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加快遴选出一批转型成效显著、市场话语权强大、引领作用强劲的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加快打造可复制、可拓展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高要素资源效率。二是形成“链主领航、成员跟随”的雁阵式转型格局。引导链主企业探索技术附加、利益共享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全面应用,形成“百链上平台、万企用平台”的良好局面。引导链上企业积极接入链主平台,推动产品库存、物流等数据流动共享。

(三)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打造实体经济多元增长极

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面感知、实时反馈、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平台,面向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工具、金融支持、数据分析、供需对接、招商导引等精准服务,提升集群发展能级。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数字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为枢纽,推动制造资源在线化、能力共享化、服务一体化。二是缩小区域数字化转型鸿沟。支持东部地区利用数字化平台、虚拟产业园、科创飞地等方式,引导产业资源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推动区域产业体系和资源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合理配置、适度均衡。建立数字化转型结对帮扶机制,依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鼓励东西部地区实现应用场景共拓、技术方案共享。

五、打造以高端化、融合化为目标的新产业体系

(一)数字化赋能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是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变革。引导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融合应用,增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强化“人机料法环测”等各环节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力,推进数据驱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二是加强产品与服务间的协同联动。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用户交流渠道,精准驱动产品设计和生产,建立全周期交互关系,精准采集用户需求。鼓励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为产品加装数据采集模块,动态监控产品运行情况和健康状态,探索为用户提供预测性维护、精准化保养等延伸服务。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能级

一是分类推进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痛点和需求,分行业梳理转型“牛鼻子”场景清单,明确不同行业转型切入点。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围绕“牛鼻子”场景,开发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提高数字化转型深度和广度。二是积极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鼓励企业以数字技术应用驱动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探索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三是积极拓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支持海量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持续探索零工经济、共享制造、现代供应链、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

(三)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应用市场,增强产业需求牵引力

一是加快新兴技术实验验证和产业推广。强化对新材料、新能源、通信等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加快推进新兴技术实验验证进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新兴技术在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的产业推广,打通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二是引导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强新兴技术融合。引导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加强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提升解决方案先进性,加速用户数字化转型进程。三是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区。结合各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实际,统筹布局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示范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多元增长极。分类型制定评价机制,定期对示范区进行水平评估,并发布榜单排名,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双向流动

一是深化跨国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大型跨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实现“以项目换技术”向“以技术换项目”转变。支持大型跨国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活跃交流。引导大型跨国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生产、经营等业务的集中管理,高效配置各类资源。二是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的可控机制。针对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典型应用场景,探索安全规范的数据跨境流动方式。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保护,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按照对等原则,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国际义务相关的属于管制物项的数据依法依规实施出口管制,保障数据合法合规使用,防范数据出境安全风险。

六、守牢以安全稳定、绿色低碳为底线的新发展要求

(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增强“双链”韧性与稳定

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数据共享。鼓励链主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链上企业实时共享订单数量、规格、时间等信息,驱动各环节智能决策。支持链主企业打通链上企业的采购、库存、结算等业务系统,基于“精准数据+智能算法”确定最优供应策略,强化订单执行能力。二是激发龙头企业生态整合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需求采集—产品设计—供应方案”的快速响应体系,合理设置安全库存。引导龙头企业垂直整合原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经营等环节,动态采集各个环节的原料、价格、产量等信息,建立重大风险点全局预警机制,提高各环节协同配合、风险处置、应急响应能力。三是强化链上企业的风险协同处置能力。引导链上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涵盖产供销各方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同一体的运作体系,实时洞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鼓励链上企业建立面向原料采购、物流运输、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机制,共享应急处置能力和经验。

(二)推动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降低产业安全风险

一是增强产业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测能力。分行业制定产业安全信息监测清单,推广无人矿车、智能传感器等智能生产装备的普及应用。加快企业生产数据和业务数据上云上平台,开发和部署产业安全信息实时监测软件、工具集和语义模型,实现产业安全信息的云端汇聚和在线监测。支持企业整合现有安全生产数据、平台和系统,提升跨部门、跨层级安全生产联动联控能力。二是增强产业安全风险的超前预警能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泛在分布、网络连接和海量数据,建立产业安全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分行业配置产业安全风险模型,实现国际贸易、安全生产、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安全风险的精准预测、智能分析和超前预警。三是增强产业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围绕各类产业安全事故,建设案例库、应急演练情景库、应急处置预案库、应急处置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库和应急救援物资库,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安全风险仿真、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提升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三)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支撑“双碳”战略实施

一是打造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供给方案。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智能传感、设备接入等多种技术,高效采集主要用能设备、环节、车间、厂房的能耗数据,并基于平台能效优化模型动态完善用能策略。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理平台打通电、热、气等多种能源子系统,整合水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种分布式能源,针对各类能源的运行特点及负荷变化情况实现多能互补。二是构建精细化碳资产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实时监测化石燃料和煤炭燃烧、生产制造过程、供电供暖、生产运输等全量碳数据,精准绘制产品“碳足迹”。鼓励不同企业共享碳数据,实现碳排放的分析、预测、预警和优化,支撑不同企业间共享碳排放精准核算、碳资产分配和管理数据,发展碳现货、碳期货、碳期权、碳保险等一批优质碳金融产品。三是提升重点资源循环利用率。引导企业推动各类重点资源上云上平台,打通资源利用上下游各环节,实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企业基于平台支撑物资标准化设计、生产、运输,实现循环物资供需精准匹配。

七、实施以常态化监管、整体智治为原则的新治理模式

(一)创新数字化治理方式,营造常态化监管的发展环境

一是以常态化监管为导向,形成正向治理。提升对经济主体的常态化监管水平,保留专项监管使用空间,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提高监管效率。二是以底线监管为导向,促进安全治理。针对数字税收征管、反不正当竞争、数据自由流动、公民隐私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问题,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一系列高价值研究成果。制定包括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总体经济安全等在内的安全制度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以互利共赢为导向,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加快与全球各国在数字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的沟通对接,明确各类数据治理主体的责任和行为边界,维护各国在数字领域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丰富数字化治理工具,驱动治理效能提升

一是强化大数据工具应用。建立大数据辅助分析、大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服务等系统,大幅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做好数据智能化处理,挖掘多维多源数据,强化对行业企业的动态管理。此外,构建数据联通、系统联动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统一的各类信息服务数据库,鼓励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应对市场风险、预测市场走向等,持续提高监管效能。二是深化区块链工具应用。运用区块链跨链互信机制,加强司法存证权威性,实现电子案卷数据全流程流转留痕。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银行业风险控制和穿透式监管,提供可信供应链金融服务。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点和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实现国际市场贸易经营全过程监管。三是拓展人工智能工具应用。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平台监管执法中的应用,增强网络交易监管平台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加强跨部门协作,以数据驱动决策协同

一是加强政务数据治理。推动标准制定、统一标准、提供接口等措施,不断提高数据的结构化、关联性和一致性水平。加快制定个人大数据、大数据交易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构建起国家安全、市场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屏障。加强对政务大数据开放与利用过程中的数据垄断、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的有效审查和监管,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二是建立重点行业和区域运行指数。基于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分行业统计企业经营数据,加工形成重点行业运行指数,实时反映重点行业运行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精准补强。以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和企业实时上报数据为基础,加工形成重点区域运行指数,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建立“数据采集—形势研判—精准施策”的智慧治理闭环。三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整体智治体系。梳理各部门产业治理业务流程,明确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快业务流程线上迁移和集成优化。鼓励各部门开放业务平台数据接口,共享关键业务数据,打造共治共享的产业治理格局。面向各部门治理场景,深度整合业务条线,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实现产业运行监测和政策效果评估的联动共享。(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二十四))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下期预告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行业路径:原材料》



附:赛迪研究院信软所数字化转型课题组成员矩阵

编辑:王改静

指导:新文


相关推荐: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二十三)韩国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七)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二十二)日本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六)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二十一)德国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五)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二十)美国以数字化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典型实践及主要特点|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四)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九)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及内涵特征 |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三)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八)我国数字化转型的演进历程及内涵特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二)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七)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一)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六)| 孙刚: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工程机械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五)| 王刚:工联网平台助推家电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四)| 宋颖昌: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风电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三)| 张朝: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赛迪问道数字化转型(十二)|宋颖昌: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十一)| 新冠疫情倒逼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十)| 疫情防控按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快进键”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九)| 数字转型加速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八)| 管中窥豹:美武器装备的数字工程分析与启示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七)| 他山之石:国外大型制造企业数字转型典型实践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六)| 他山之石:美国大型ICT企业数字转型的经验启示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五)|  详解中国大型企业数字转型的六大模式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四)|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转型的典型模式分析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三)| 数字转型国际态势如何?10张ppt说清楚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二)| 数字转型的内涵、动因及作用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首篇) | 数字转型: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


推荐阅读
重磅:2024年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发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重磅:2023年度工业互联网十大事件发布
专栏 | 从案例谈5G工厂的几点思考

浏览 155
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