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
共 3121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创建于民国十一年(1932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十二年(1933年)初,磐石中心县委和时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的,率领队伍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挖掘现场
2021年7月~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磐石市文广旅局委托,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保护与展示工程进行考古工作。考古队伍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对红军医院、红军哨所、红军密营等13处展示区选取重点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出密营房址7座、灶址3个、灰坑1个、防御墙1条。
红石砬子山地貌
2022年,考古人员重点对小姚家沟内的抗联遗迹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多处地窨子遗存、带火坑的房址、训练用大型平台,出土陶瓷器生活用具、铁制生产工具以及刀、子弹等各类遗物近400件,充分说明红石砬子遗址群是集武装斗争、生活、生产于一体的抗日根据地。
2022至2023年度,考古人员对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抗联遗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进行了连续第三年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还原了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在此经营根据地的历史细节。发现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为核心的庞大抗联遗址群。
遗址特点
综述
遗址的分布图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市区西侧20千米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遗址分布范围32平方千米,按照自然地形划分成八家沟、金家沟等15个区域。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位于朝阳山镇红石村红石子山东南面八家沟半山坡上,位于密林深处。以八家沟修械所遗址为中心,上至山头下至沟口各500米,左右以两条山脊为界,由遗址向东北延伸200米。包括红军医院、红军伤员包扎所、红军地窖子、红军点将台、红军被服厂、红军报社、八家沟子密营、红军指挥所、红军铁匠炉、红军密营、磐石中心县委办公址、红军行营等遗址。遗址北部即生财沟,位于明城镇富民村新立屯小西山东侧沟塘中,包括磐石中心县委机关、红军医院、枪支修造厂、被服厂、行营等遗址。其中磐石中心县委机关是负责领导吉林(永吉)、双阳、伊通、东丰、海龙辉南、桦甸等七县工作的办公址。
房址遗址
遗址内的遗迹
从已发掘的密营房址形制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圆斗形房址(俗称地窖子),直径约为3~4米,深1~1.3米,房址内部有石砌烟囱,没有火坑,在室外有石块搭建的露天灶,未见遗物出土。一类为长方形房址,长约3~6米、深0.6~0.8米,室内残存有石板铺设的火坑、灶膛、烟囱和柱洞,出土有生活用具和武器。
F1,位于发掘Ⅲ区,红军哨所遗址区内。平面形状不规则,近似圆斗形,半地穴式。开口距地表10厘米、直径长270厘米、深110厘米。方向94”。室内灶在房址南部地面下挖浅凹槽与烟卤相连。门道位于房址东部,由内而外,呈斜坡状与房址室内相连,长100厘米、宽66~80厘米。烟囱位于房址南部,在房址整体圆形基础上,于靠山坡一侧,向外挖竖直凹槽,底部灶口两侧安放石块,于其上垒砌石块,草拌泥填充空隙密封。发掘过程中,发现废弃堆积上,有石块夹杂草拌泥,与房址烟囱相连,石块上有烟火熏烤痕迹,应为烟肉地面以上倒塌形成。地面略显不平,北高南低。
F1
室内堆积共三层:第一层,废弃堆积,厚20~60厘米,土质坚硬,黄褐色土,夹杂树木根须,层内未见遗物。第二层,倒塌堆积,厚30~40厘米,土质略显疏松,棕红色,夹杂树木根须,层内未见遗物。第三层,地面堆积,遍布房址地面,草木炭,厚1~5厘米,未见遗物出土。位于室外北侧40厘米处的灶Z1,平面呈椭圆形,用较平整的石块搭建而成,残存四块石块和灶底红烧土,距地表深24厘米、直径长146厘米、深40厘米。灶内堆积第一层,倒塌堆积,厚30厘米。土质疏松,棕红色,未见遗物。第二层,草木灰,厚4厘米。疏松细密,灰白色,未见遗物。此层下为生土。
灰坑
H1,位于发掘IV区,红军医院遗址区附近。平面近似圆形,坑口距地表10厘米、直径286厘米、深120厘米。坑内堆积两层:第一层,厚0~50厘米,分布在该坑中心。土质疏松,黑灰色,夹杂草木根须、腐蚀树叶,直至该坑底部。出有现代初蕾牌调和漆油漆桶。第二层,厚0~70厘米,土质疏松,夹杂大量沙粒,纯净。分布在灰坑底部周圈,中间无分布。应为该灰坑废弃后,坑壁塌落形成。该灰坑从残存形制和位置推测应为红军未修建完成的密营房址。
防御墙
防御墙解剖面
Q1,位于发掘Ⅲ区,红军哨所遗址区内,F7东侧约5米处。布7x1米解剖沟,垂直于墙体,方向为东西向。解剖沟内有六层堆积:1层,表土层,厚5~20厘米,土质疏松,黑灰色,夹杂有碎石颗粒、草木根须。2层,厚0~30厘米,土质疏松,灰褐色土,夹杂有草木根须和较多碎石颗粒。3层,厚0~20厘米,土质略显致密,黄褐色,夹杂有碎石颗粒、草木根须。有轻微夯筑迹象。4层,厚0~34厘米,略显致密,浅黄褐色,夹杂有碎石颗粒、草木根须。5层,厚0~30厘米,略显致密,含碎石较少,黄褐色,杂有碎石颗粒、草木根须。6层,厚0~16厘米致密,灰褐色,此层与上层之间夹杂有草木灰,层内有碎石颗粒、草木根须。此层下为生土,包含大量石块。墙主体宽约4米左右。高处距地表约82厘米,长30米,顺山体向上,南北走向,未发现与其相关的设施。未发现该墙与早期高句丽或辽金城墙构造有相同之处。该段境紧邻红军哨所,墙西侧有一号密营和七号密营,东侧为上山必经之路,北侧为深沟,结合墙体解剖结果和地理位置,推断此墙为抗联修筑的防御墙。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南满游击队的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在这里打响了14年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年武装抗日战争的起步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诞生地。在国家民政部2015年公布的全国900名抗联英烈中,从磐石走出去的就有17位,红石砬子是这17位将军战斗的主战场。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是对抗联遗址国保单位的首次发掘,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形态特点。同时,结合历史文献材料和参与者口述,为东北抗联密营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废弃年代、形制特点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9年10月,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市区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路程约25.6千米,用时约3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