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M团会员割了韭菜,不讲武德

共 106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0-12-28 02:24

来源:扩展迷Extfans

近日,自媒体“漂移神父”发布的文章《我被M团会员割了韭菜》在网上炸了锅。


文章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开通M团外卖会员后,发现常点的一家店铺,其配送费由平时的2元变为了6元。


为此,作者还专门做了试验——在M团上的同一家店铺,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时间点单,会员账号的配送费仍为6元,而另一台手机的非会员账号仅需2元。


为避免误差,作者又在事发三天之后再次进行测试,复现当时的场景。


最终,两部手机在同一个位置分别进行操作,配送费依然存在差距。



作者称,在反馈客服后,对方表示愿意补偿十元红包。


随后,电话客服主管再次致电作者,表示此事已超出他的处理范围,会向更高级的管理人员反映。


文章中还提到,不仅是一家店这种情况,一部开通M团外卖会员的手机,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基本都要超出非会员配送费1~5元不等。



文章发布后,很快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舆论热议。


不少网友也纷纷留言称,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被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针对会员配送费更贵的说法,12月17日,M团外卖发布声明进行澄清,表示预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


其公告中写道,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目前,产品和技术同学已经成立专门团队,正在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对于M团的官方解释,许多网友都表示不买账。


“关键问题甩锅给了程序员”。


“又拿程序员顶锅。”



“同一个地方 同样的订单内容,只是身份不同,你说缓存?”




还有人称,“这怕是程序员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



其实,一直以来,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都是消费者们非常深恶痛绝的行为。


在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中,“大数据杀熟普遍”排在十大热点话题第三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杀熟”事件越发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对于弱势方的消费者来说,“杀熟”难发现、难举证,因此很多时候只能闷头吃亏。




面对这种情况,今年10月1日起,《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


《规定》明确表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


不过,基本上现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杀熟问题,至于规定能否贯彻执行,不能只是喊喊话,重拳出击才是关键。



你有没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