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堂

东堂

共 160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东堂始建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东堂毁于地震。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东堂重建。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东堂房屋毁于火灾,东堂主体未损。
清嘉庆十二至二十五年间(1807—1820年),东堂被责令拆除。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东堂重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堂被焚毁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堂重建
1966年8月21日,东堂关闭。
1980年,东堂开始修复。同年12月24日,东堂恢复开放。
2000年3月至9月,东堂进行全面整修,开辟教堂广场。同年9月11日,东堂恢复开放

建筑格局

东堂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外观三层,局部四层,砖石结构,灰砖清水墙体,青石基础。正面由六根突出的壁柱将墙面切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上面呈圆拱形的门洞,装嵌着对开的大门。第二层仍由壁柱分隔,两边为圆拱形窗,中间为巨大的圆形玫瑰窗。第三层是三座有拱顶的钟楼,两边稍低,中间高耸。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0.65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教堂门前广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可供行人小憩。在教堂南侧,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一座花卉、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花园

主要建筑

院门

在2000年3月至9月的王府井商业街改造工程中,东堂院门因超出规划红线较多,且年代久远及风化损毁严重,拆除后移4米,独立于堂前广场前部,成为广场雕塑性标志

教堂主体

东堂教堂位于距院门55米处的青石台基上,建筑坐东朝西,符合天主教堂的型制规定,面阔24米,东西总长约64米,门前有宽大的平台。西立面由三部分垂直体量组成,有两条水平腰线将其连为整体。底部三个半圆券式大门洞,形成大门廊,廊后为三个大门。中央大门上部,为十字形圆窗,两侧各有一半圆券式双联长窗。立面用组合式壁柱作垂直划分,为罗马柱式,每层基座、柱础、柱身、柱头及檐部齐全。正立面柱头为变形的爱奥尼式,但其他立面的壁柱为罗马塔司干式。西立面三个塔体之顶为双重鼓座,覆以肋形穹隆顶,其上各有带小穹顶的采光亭,亭上为十字架。整个立面是文艺复兴与巴罗克风格的结合。立面檐口高约13米,屋顶高约18米,中部穹顶高约25米,十字架顶高约27.2米
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直径0.65米的18根圆柱将教堂内部分为中厅与侧廊。柱间距4.2米,柱头及檐部之上立拱券。其上再覆以木屋架的坡顶。西部大门上有唱经楼。东部祭坛后有向外凸出的小圣经堂及两侧的更衣所,形成十字形。侧墙壁柱间开拱顶窄长窗,南、北墙西部,开有侧门通至室外。教堂外立面为灰砖清水墙体,基座、檐部等处重点使用青石。墙面砌工考究,在总体为西方古典造型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纹样。大门正面石柱上,有楹联为“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勋冠古今”,横额为“惠我东方”。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1990年2月23日,东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东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

交通路线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