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裕祠
共 151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7
历史沿革
广裕祠始建于明代。
大明崇祯十二年岁次己卯季夏吉旦重修。
广裕祠外景
建筑格局
广裕祠依地势而建,坐北向南,面宽三间、13.94米,进深三间一照壁、59.115米,总建筑面积达825平方米。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例。从南至北依次由低而高建有照壁、八字翼墙。第一进门堂、天井及东西廊,第二进中堂、天井及东西廊,第三进祖堂,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悬山顶。
第一进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两头广门共立日柱,承11架梁,为抬梁 式梁架,外檐柱为花岗岩石柱,下承花岗岩石柱础,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梁。内6柱粗大,是梭形木柱,有收分,柱上施柱头斗,柱下承红砂岩石质柱础,柱与柱础之间置木概,月梁与柱之间的夹角施雀替,梁底木雕线纹和铜钱纹,雕凿深刻,简朴明快。所有的这些柱式、梁架等木作早期风格明显,特别是棱柱、月梁、柱槽、红砂岩柱础等均是明物。而驼峰上雕刻有麒麟、花鸟等,雕工精细讲究,这些都是清代建筑的特点。这一进前封檐板上雕刻有折枝花草、折枝葡萄、布幕皱褶等,受到了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广裕祠外景
第二进也以粗大木棱柱承托梁架,13架抬梁式梁架,柱式、梁架的做法与第一进相同,皆是明代遗物。梁底、驼峰上之雕刻大部分是卷云纹饰,风格粗放古抽,体现了明代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进前后封檐板刻漏如意纹饰,与第一进封檐板的雕刻风格相去甚远,这一种纹饰在从化好几处明代建筑上都能找到,例如邓氏宗祠、从化学宫孔圣先师殿等,第二进的大部分结构和装饰都是明代的遗留。挡隔进与后面廊间左侧墙内嵌一重建碑记,曰《重建广裕祠碑记》,述重建祠堂之原委及捐款者芳名,落款时间为:“时大明崇祯岁次已卯(1639年)季夏吉旦重修”。后两金柱间有六门屏封。
第三进立6根木柱,下承鸭屎石质柱础,柱下亦有柱概,这一进以木柱和后部墙体承重。与第一、二进精雕细琢抬梁式梁架不同,第三进采用穿斗式梁架,13架,前带卷棚为廊。
文物遗存
广裕祠外景
广裕祠大门两侧坎墙用花岗岩石筑,雕艺龙、福寿、平安等纹样图案,红砂岩柱础,雕刻如意花纹,正檩底雕阳文“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斗棋、梁底部雕刻有明代风格的纹饰。七架梁前后出两跳斗棋承托檐桁,斗棋驼峰雕刻如意纹饰,正檩底部雕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谷旦重修”等字。后座正檩底部雕刻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等字,后堂当中的横枋底部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立志”等字。
历史文化
广裕祠外景
广裕祠还有一件珍贵的宝贝藏在西更楼的主梁里。其西更楼上的一块长8.7米、宽0.3米的“江城图”封檐板,反映了清代广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风光和乡村生活风情。封檐板以浮雕、镂空雕的形式,向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珠江两岸的风光:河边有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有民居、商铺;东部的大沙头,当年仍是郊区,一片田园风光,有放羊的牧童,有砍柴的樵夫,呈现出广州传统社会的农耕风貌。有人将封檐板称作“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文物价值
《陆氏家谱》中有广裕祠多次重修过程的文字记录。这些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及祠堂文化有重要价值,成为了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年代标尺。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广裕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广裕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
交通
自驾前往广裕祠:从广州市从化区城区出发,大约22公里,约需3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