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寨遗址
鱼化寨遗址
共 132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6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西北史地学会何士骥先生对鱼化寨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西北文物研究室对鱼化寨遗址再次进行了调查。
195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对鱼化寨遗址作了进一步调查了解。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鱼化寨遗址进行了调查。
2002年10月—2005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织考古队对鱼化寨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
鱼化寨遗址发掘现场
遗址特点
鱼化寨遗址,面积约7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的半坡类型聚落遗址为主。鱼化寨遗址聚落平面形态为圆形,呈向心式聚落居址。其中房址107座、灶址29座。房址的建筑方式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以地面式为主;平面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居多,也有圆形、椭圆形及个别不规则形;房址面积多为30平方米左右;居住面多为黄土加工的硬面;门以北向最多,大多数房址内有灶,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灰坑186座,大多分布在房址附近,以圆形或方形袋状为主,筒状、锅底状较少;部分灰坑有加工痕迹。窑址1座,为横穴式陶窑,由窑室、火膛、火道、操作间组成。墓葬134座,全部分布在居住区,与同期的房址、灰坑混合分布。其中土坑墓12座,墓坑均为长方形竖穴,规模较小,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大多朝西,随葬品较为丰富。瓮棺葬122座,墓坑以圆形锅底状和筒状最为常见,单人葬最多,葬具数量不一,有1件、2件和多件,以2件葬具者为主,主要是瓮钵组合。防御壕沟2条,规模相近,年代基本相同,平面上呈内外两重分布。
文物遗存
鱼化寨遗址的文物遗存主要为日用陶器,也有少量的圆陶片、陶锉、陶球、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球、石磨棒、骨锥、骨笄、骨针、骨镞、蚌刀、角饰等生产工具与装饰品。陶器中夹砂陶居多,泥质陶略少;陶色以橘红陶及红褐陶为主,另外有少量灰陶、黑陶及橙黄陶;除素面外,纹饰以绳纹最多,其次为黑色彩绘,还有弦纹、戳印纹、指甲纹、划纹、席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彩绘图案有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弧线纹、圆点纹、鸟纹、网纹等;陶器制法均为手制,泥条盘筑痕迹明显,部分器物可见慢轮修整痕迹。器形主要有瓶、盆、罐、钵、瓮、壶、盂、甑、杯等,以罐、钵、盆、瓶、瓮数量最多。还有大量的炭化粟、炭化黍,少量的炭化稻米、稻谷基盘。
研究价值
鱼化寨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渭河流域史前遗存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渭河流域史前遗存的分期提供了重要线索。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6日,鱼化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撤销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化寨遗址。
2008年9月16日,鱼化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鱼化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化寨遗址的保护范围东至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锅炉房,西至学院围墙,南至操场边缘,北至目前学生宿舍楼。建控地带由保护范围向四周各外延50米。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