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共 2947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45

历史沿革

1987年夏,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在墨尔多山镇罕额依村发现了分布范围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翌年秋,四川省文物普查队办公室派员复查,在刹拉科发现了堆积厚达8米左右的文化层,初步踏查后认定为一处古文化遗址。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罕额依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零两个月的发掘,共开5×5米探方4个,2×15米探沟一条,实际发掘面积约123平方米。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1996年,丹巴县文化馆在中路折龙征集到18件石棺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陶器。
2023年1月,丹巴县完成罕额依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第一期保护维修。

遗址特点

综述
罕额依遗址布局示意图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约2300米。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中及其外围有大量石棺墓分布。罕额依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5000年~2000年。
底层堆积
F2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共有12层地层,分为三期。第10、11、12层为第一期;第6、7、8、9层为第二期;第1、2、3、4、5层为第三期。第一期大致距今5000~4500年之间;第二期大致距今4500~4100年之间;第三期大致距今3800~2000年之间。除第1层耕土层外,几乎每层都揭露出石砌房屋,数量达10余座。房屋多为平地起建,为长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石、木结构,呈东北—西南走向,以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由1~2层甚至多达4层片石层层平铺。
房屋遗迹
方形石砌墙体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房屋F17,建于第12层,即中路罕额依遗址最早的地层。从石墙房屋的整体面貌看,罕额依人已经掌握了片石砌墙技术,墙体砌筑过程中,注意墙体内外墙面的平整度和内外、上下左右石块之间的错缝叠压关系,石块之间的空隙处用小石块填充,用拌有草杆的泥浆作石墙砌筑的粘接剂敷内、外墙壁。其间还发现多处含料礓石的黄土硬面,结构紧密,推测应为经过处理的房屋居住面。保存下来的房屋多不甚高,一般在0.7~1.5米左右,仅第2号房屋F2高约2.5米。墙体有的内外侧面平齐;有的内侧面平齐,外侧面凹凸不平;有的内侧面凹凸不平,外侧面平齐,墙角端直,与当地碉楼及住房砌筑的石墙几乎一模一样,石砌建筑技术已达到较很高的水平。位于第9层的房屋F14不止有石墙,屋内还发现柱洞及火塘。遗址中早期的房屋可能是石墙与木柱承重的单层平顶房屋。罕额依遗址第二期距今4500~4100年的房屋中,F2室内外有部分掉落的石块,说明残墙高度并不是石墙的原始高度,由于石墙厚度达40厘米,砌筑水平较高,能承受二层荷载。
汉代石棺葬墓群
石棺葬
汉代石棺葬墓群的石砌特点:第一,加工程度较高。甲莫伙出露的石棺葬相当一部分为完整石棺,用石板镶嵌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头、足两端宽度相同。建造石棺的石板系用当地的千枚岩、板岩、片麻岩(当地称为荞面石)打制而成,加工的凿痕清晰可见。石棺的板面平直,侧板、挡板的厚薄一致,只有顶板选用较厚的石板。侧板、盖板、底板、头足两端档板均使用单块石板,也有不少石棺无底板。说明当时石砌材料的开采加工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笔者在甲莫石棺的脚端底部棺角处一侧砌有方形的排水孔道,是罕额依先民为保护石棺墓所采取的防水措施。第二,墓葬形制与砌建方式多样。汉代石棺葬墓群的形制有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罕额依村甲莫伙耕地边缘坍塌的陡壁上,暴露出十余座石棺,排列有序。实测一座石棺,棺长为1.3米,宽0.6米,高0.68米。另一座石棺长2.25米。几卡依村一座石棺无底板,左右侧板各用二块未加工的石板,与头足档板镶嵌成近六边形,并由四块未加工的石板作盖板。另外还发现有上下两层棺室及两棺室并列共用侧板的石棺。第三,从石棺修建的形制看,结合了石棺和石砌建筑。修砌石棺时,是先在黄土中挖一长方形穴坑,在坑底用打造好的石板嵌成石棺,其后在左右侧板外用片石砌筑石墙,石块之间用泥浆粘合。甲莫伙、帕柯石棺墓群中均发现此种砌建的石棺墓。石棺葬毕后,将先掘出的黄土回填,然后在其填土上用石块砌筑多达9层左右的石墙。

文物遗存

第一期文物遗存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较高。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以细绳纹为大宗,其次为附加堆纹,另有少量戳印纹,刻划纹。个别器物上见有钻孔,素面陶片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器类以瓶、罐、钵为大宗,有少量缸,均为平底器,带耳器很少,有桥形耳与鸡冠状横鋬耳两种。
石器数量较少,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大类,打制石器有盘状砍砸器、刮削器、砸击器等种类。细石器数量很少,种类有石核、刮削器、雕刻器等。磨制石器有不少为局部磨制而成的形态不一的石刀。通体磨光的有斧、锛、凿、穿孔石刀等。
骨器种类有锥、穿孔骨饰等。 
第二期文物遗存
陶器均系手制,火候很高。陶质以泥质陶略居多,夹砂陶次之。磨光陶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素面陶片占绝大多数。纹饰有细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刻划纹等。器类以各种罐类为大宗,另有瓶、钵、杯等,平底器占绝大多数,只有极个别的杯类有浅圈足。带耳器较第一期有明显增多,不见鸡冠状横銴耳。
石器打制石器中细石器数量仍较少,其它石器的种类和数量则均比第一期有较多的增加,其制作也更精良。主要器类有斧、锛、凿、刀、杵、壁、网坠、刮削器、砍斫器等,另见有部分园石饼。
骨器种类有锥、矛、纺轮等。 
第三期文物遗存
陶器均为手制,火候很高。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素面陶片的比例较少。纹饰以精绳纹为大宗,其它纹饰有附加堆纹,戳印纹、乳钉纹、刻划纹等。陶器上钻孔的做法较普通,磨光陶片的数量仍占一定比例,器类有双大耳罐、单耳罐、深腹罐、瓶、钵、杯等。平底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圈足器和凹圜底器,带耳器较第二期有明显的增多。
石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前两期有很大的增加。细石器也增加很多。其它石器的制作较前两期更精良,新出现了钺形斧、双缺石刀、亚腰形石器等。还出土了大量的园石饼。磨制石器较少,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并且以细石器的数量居多。
骨器种类有针、锥、梳、刀、管等。

研究价值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代表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它反映了早在约5000年前,祖先就在青康藏高原东部的大渡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罕额依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路程约13千米,用时约39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