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辛街道前朱山村

联合创作 · 2023-09-02 12:37

前朱山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里辛镇东4公里处,地处山区。西邻大庙村,南与黄家洼村、焦家庄村相接,东接杨家楼村,北靠双泉山。耕地面积609亩,全村165户,501口人,均系汉族。

据原村中观音堂庙碑记载,周代朱姓建村,因址在双泉山南麓,故名前朱山。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村后山半腰有一金猪洞,里面住着两头金猪,是两颗金宝珠变成的,所以名曰前珠山村,后人演绎成前朱山村。

据双泉山观音庙里的碑文记载,在周朝末年,一朱姓人氏在此定居,历代单传,人烟不旺,也未形成村落。后来李姓、段姓、张姓、谭姓、郝姓、高姓相继迁此定居,人口逐渐多起来,朱氏就抢先占了金猪洞下的风水宝地建墓地,朱家随后人口旺盛,成了村中的大户。其后代有人官至扬州通判,所以人们更加相信金猪洞的传说,后人把金猪洞改为朱家洞。朱家林占地约10亩,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通判的一座坟墓最大,占地约半亩。棋山观村朱氏后代在清朝末年还葬于此地。在-进攻时,树木被砍伐一光;在“文革”期间,挖坟造地,掘墓造田,碑已破坏,无从考究。现在整个朱家林已成为果园。

据考证,明朝末年秦姓由秦家洼迁来,不久赵姓迁聚;清朝中期刘姓由孝义搬来居住;民国年间石姓由大官庄迁至;解放初牛姓迁来(现牛姓已迁走)。建村之初的朱姓早已迁走,谭姓、郝姓、高姓后代不知所终,如今全村共七姓,其中秦、刘两姓人口最多。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据《莱芜县志》载,前朱山村清末属棋山保;民国初年属第四区(颜庄区)棋山乡;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前朱山村属新甫县第四区棋山小金乡合为棋山乡;1958年3月并为王庄乡,同年10月成立郑王庄人区;1950年棋山区更名学玉乡后属学玉乡;1956年11月学玉乡、黄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管理区属棋山管理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属颜庄办事处棋山乡;1985年小乡并大乡(里辛、王庄、棋山三乡合一)属里辛乡;后乡改镇,1993年莱芜设地级市后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

前朱山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秦宝建、刘训良、李丰发、秦宝贵、秦光恒、赵兴信、秦光利、刘训仁、段登元等9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著名的棋山5烈士前朱山村就有秦光利、刘训仁两位。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后人奋斗不息。

春去秋来,历经沧桑,前朱山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居乐业。1954年冬成立初级社;1956年冬,全村进入郑王庄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底划分联社,大庙村、小庙村、前朱山村、黄家洼村、焦家庄村等五村为一联社;1958年10月加入郑王庄人民公社,书记刘训发、大队长刘训木,全村吃大锅饭,吃食堂,大炼钢铁。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训发、赵兴富、刘训木、赵兴龙、李丰迁等立足本村实际,发展林业,绿化荒山。同时还利用石姓家族传统手艺——染布,办起了集体小作坊——染坊,先后由石云亭、秦光松、赵兴让、石法亭、刘训典、刘训木等人经营,赶集下乡,买卖异常红火。1965年至1977年8月,在刘训发、刘训木、段明利等村领导带领下,全村劳力齐上阵,先后修了4座小水库,扩大了水浇面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开始丰衣足食。1971年前朱山村村民开山劈石垒梯田,平坟填沟造新地。1977年冬颜庄人民公社在前朱山村东、杨家楼村西和村南搞“农业学大寨”大会战,使小地变成了大田,荒岭变成了良田。1981年前朱山人实行了按劳力承包土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状况,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86年全村用上了电,结束了煤油灯照明历史。同年,男女老少齐上阵,投资3万元,修建了黄家洼二级提水扬水站工程,扩大了水浇面积近200亩。1995年前朱山村民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人均增收600多元。2000年冬在党支部书记刘加廷、村主任刘加玉带领下,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5万余元,修建小二型水库一座,蓄水22万立方,用水有了保障。

重视文化教育是前朱山村的优良传统。早在明朝末年朱姓就有一人中了进士,后升至杨州知府通判。解放前,前朱山人办不起学堂,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解放后,与大庙村合办小学一处,前朱山村入学儿童每年都在30人左右。1968年0时期,前朱山村自办小学一处,从此前朱山村教育逐步发展起来。70年代末,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至1985年并入大庙联小由五个村联办小学,结束了黑屋子、土台子分散办学的历史,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1994年全国范围的实施“两基”达标工程,与4个村携手,使大庙联小双基验收顺利达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前朱山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30人。第一个大专生是秦保法,现任钢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第一个本科生是秦富吉,现任莱芜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副院长。

演唱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是前朱山村的艺术传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村剧团最活跃的时期,除在本村和邻村演出外,还应邀到莱芜、新泰、沂源的部分村庄演出,尤其是演出的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得到了各地观众的交口称赞。1976年曾赴县城参加会演。近几年来以刘加美为团长的小剧团,经常活跃在里辛镇、钢城区,每年都自编自演节目,弘扬时代精神,宣传党的政策,受到了区政府、镇政府的表彰。

解放前,前朱山人缺医少药,人们的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1943年瘟疫流行,死亡几十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培养了村医,于1952年办起村诊所,70年代实行了合作医疗。1985年里辛建乡后,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在其辐射、管理指导下,村办卫生室医疗设施、医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前朱山人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医务工作均得到很好的落实。

前朱山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辈出。石匠秦光春、刘训明在20世纪初期建房子、造寿坟,是一方能人。尤其是刻碑文、刻浮雕堪称一绝,附近村庄的碑文都是他们刻的。木匠刘训教、秦孝冉,铁匠刘训告、刘训师在周围一带也小有名气。

改革开放以来,手艺成了村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仅500口人的村庄,从事建筑业的就有80余人,木工30余人,电工油漆工10余人。他们常年在莱芜钢铁厂和莱城从事房屋建筑、室内装修等业务,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平均每人每年收入7000元以上。生活条件变好了,前朱山人草房换瓦房,有些率先致富的个体经商户,盖上了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50%以上的户看上了大彩电。如今村里有轿车3辆,大汽车8辆,摩托车50余辆,移动电话30多部,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村。

前朱山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深得村民的信赖,多次荣获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他们正团结带领500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描绘前朱山村的锦绣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前朱山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