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

共 169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朝年间,此地是恭王府的马号。
民国初年,乐达仁堂由购买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河沿8号(现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的地产,修建了庭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该地产改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同志居住。
1963年,郭沫若由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该处
1979年,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于迁入该处,随后组成“郭沫若纪念馆筹备小组”。
198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晚年的居住的此处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9月,分别为郭沫若故居题写匾额。同年11月16日,郭沫若故居举行定名揭幕仪式。
1983年2月17日,郭沫若故居正式隶属于
1988年4月,郭沫若家属搬出故居,修缮工程开始。同年6月12日,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铜像在郭沫若故居的草坪上落成。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1999年,郭沫若纪念馆进行全面维修,对取暖系统进行燃煤改天然气工程
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重新开馆

建筑格局

郭沫若故居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为三间一启式王府大门。大门东侧建有砖砌一字影壁。门内为一座大型庭院,是故居的前院,前院的西南角建有翠珍堂
郭沫若故居的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北半部,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为办公区,后院为生活居住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位于第一进院南面,是进出庭院的主要出入口。第一进院内有正房五间,是郭沫若的会客室、工作室、书房和卧室。正房东西附耳房各一间。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建筑之间均有四檩卷棚游廊相连接。第二进院有房十一间,是郭沫若夫人的书画室和卧室。郭沫若常在这里和夫人欣赏书法碑帖、打牌、吟诗,还在这里接待新朋旧友。孩子们习惯称这里为“妈妈屋”。此外在四合院的西侧有一排房,是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故居东跨院内还有北房两间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郭沫若故居展示了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郭沫若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27日,郭沫若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著作

活动建设

1989年4月,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郭沫若与‘五四’精神”学术座谈会在郭沫若故居内举行
1989年9月,郭沫若故居举行诗歌音乐朗诵会《漫游郭沫若的文学世界》,实况录音由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1994年3月,“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展”在郭沫若故居专题陈列室展出
1994年5月,为迎接“六一”儿童节,“郭沫若与少年儿童暨青少年教育基地活动展”在郭沫若故居内展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6:30(每星期一闭馆)。
闭馆期:每年12月25日至次年正月初四

交通路线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