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街道徐家峪村
徐家峪村位于莱城南8公里处,距高庄街道办事处政府驻地5公里。徐家峪村北为石棚村,西邻井峪村,东邻黄沟村,南面是高磨顶山。全村445户,1380口人,可耕地750亩,山场面积15000亩。
据村碑记载,清朝初年,徐姓由新泰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姓氏,故名徐家峪村。徐家峪村为异姓村,共有徐、杨、亓、朱、金、段、李、王、张、时、毕、吴、谷、刘、密、任16个姓氏,杨姓居多,张姓次之。他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民国时期,徐家峪村属汶南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三县,徐家峪村属新甫县汶南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徐家峪村属汶南区;1951年3月汶南为第六区,徐家峪为汶南第六区管辖;1958年10月属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徐家峪村属于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改为高庄镇,徐家峪村属高庄镇槲林管理区;1996年7月徐家峪村属井峪管理区管辖;2001年10月撤销高庄镇,成立高庄街道办事处,徐家峪村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井峪管区管辖。
徐家峪村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面九条峪、东面虎头山、南面高磨顶山村北为河谷平原。村内街道整齐,瓦房林立,一条宽10米的水泥路从村中由南往北经过。
抗日战争时期,毕于山、徐玉亭同时奔赴抗日前线,在勃海战斗中英勇献身,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杨向礼、金德圣、杨向贵3名党员于1945年春天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他们带领村民斗地主,分田地,坚壁清野,异常活跃。解放战争中期,村中先后有15人奔赴战场。朱庆太1947年3月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武工队。1948年6月被-抓到黄沟村敌人据点,他第一次越狱被敌人抓回去,用铁丝穿透锁骨,吊在树上,遭到残无人道的折磨,但他宁死不屈;第二次越狱时,又被敌人发现,当敌人用刺刀穿他时,他英勇搏斗用嘴咬掉敌人的一个手指,后被敌人用乱刀刺死。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汶河两岸,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徐家峪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老人、小孩常为驻村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供粮,供草。
徐家峪村在解放前生活贫困,办不起学校,也请不起先生。1953年徐家峪村成立识字班,对青壮年进行扫盲教育。1954年建立初级小学,1972年建立五二制中小学;1978年7月撤销中学,并入石棚联中。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徐家峪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是王敬荣,第一个专科生是朱恒武。从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14人。
徐家峪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靠山吃山,靠山养山”是他们的宗旨。徐家峪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有雨留不住,无雨旱到骨”。解放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灾害,粮食连年欠收。当时徐家峪有三多:“要饭的多,逃荒的多,打铁的多。”解放后,徐家峪村人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改变山区穷困面貌”的号召。全村齐动员,老少齐上阵,“年年植树不间断,岁岁造林谱新篇”。植树成了徐家峪村民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
徐家峪村有着丰富的石头资源,随着建设的需要,大石块不断地外运,全村130多台拖拉机,搞石料运输。徐家峪村可称得上“莱芜拖拉机运输第一村”。
徐家峪村村中早已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话,现已成为电话村。1989年村里投资30万元打了两眼机井,1995年又投资20多万元给各家安上了自来水,之后村里又投资25万多元硬化了村内道路。村民王俊利第一个买上解放牌大汽车跑运输;金同水、杨之纯等承包公路修建;养猪专业户朱立友现有百头猪存栏,养蜂大王杨之慧现有蜂箱100多个,女强人朱学美靠蒸馒头发了家。
一个美丽富饶的山村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徐家峪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