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联合创作 · 2023-07-28 00:00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持续推进“532”发展战略,不断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感恩奋进、接续奋斗,以全市最小的土地面积为常州创建“万亿之城”不断贡献钟楼担当。全区经济总体延续了平稳向好的积极趋势,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更加稳固。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42.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64.9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674.75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为0.3:28.1:71.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0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美元=7.0467元)为2.00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中向优。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8亿元,下降2.8%,税收占比87.0%。民生支出超8成,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52.53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投入达43.2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2.3%,较去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2元,增长4.6%,突破“7”字大关。分类别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44525元、8626元、6342元和11600元,分别增长5.1%、2.7%、2.4%和5.3%,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663元,增长6.7%。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5.8%、10.3%。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26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498万元,分别增长1.0%和1.3%。其中农业产值32879万元,占比79.7%,增长1.5%;渔业产值6494万元,占比15.8%,下降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53万元,占比4.5%,增长6.1%。农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952万元、3445万元和1101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的82.8%、13.0%和4.2%。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2023年凌家塘市场交易额达480.99亿元,增长7.5%;其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46亿元,增长9.9%。全区龙头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81亿元,上交税金11040万元,分别增长12.9%、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承压前行。2023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2.25亿元,下降2.9%,降幅较今年2月份收窄10.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增速较今年2月份提升12.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388.29亿元,增长2.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5%,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6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受益于政策积极推动和地区聚集效应,全区智能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完成产值173.15亿元,增长4.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其次是在全市共创“新能源之都”的大环境下,全区新能源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67.19亿元,增长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8.4个百分点。

运营信心不断提振。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3.6亿元,增长9.2%,同比提升34.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2.5%,亏损企业亏损额较同期下降25.9%,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全区29个行业小类中,21个行业实现盈利,18个行业利润总额正增长,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利润总额增幅达220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达917.5%。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36.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行业总体运行状况和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建筑行业低位运行。2023年,全区共有149家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68.6亿元,下降8.6%。分行业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增长21.8%。建筑安装业完成产值18.2亿元,增长33.6%。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完成产值48.7亿元,增长26.6%。但是,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房屋建筑业全年完成产值70.1亿元,下降34.1%,拉低建筑业产值19.7个百分点,占总产值的比重为4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缓慢回升。2023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增长0.6%。分行业看,工业投资36.6亿元,增长3.4%;服务业投资198.6亿元,增长0.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28.0亿元,下降7.9%。分用途看,建安工程137.9亿元,增长5.1%;设备工器具购置17.1亿元,下降10.5%;其他费用80.2亿元,下降4.1%,其中建设用地费70.0亿元,增长6.9%。

高技术发展动力增强。2023年,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27.0亿元,增长6.0%,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5.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5%,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高技术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111.3%,拉动全部高技术产业投资22.4%。其中,信息服务增长141.7%、科技成果转化增长126.3%、研发与设计服务增长116.1%。

项目“双进”提速增效。2023年,全区聚焦产业规划精准招商,实施区重点产业项目111个,计划总投资314.5亿元,增长1.9%,其中超亿元项目52个,同比净增7个。建科院总部基地等4个省重大项目全面开工,新运冷链等47个项目竣工。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提升。随着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品市场快速复苏,商旅住餐加速融合、网络零售快速增长等亮点频现,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1亿元,增长6.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346.8亿元,增长7.2%。分行业看,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全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为79.4亿元,增长10.0%;出行类消费增势平稳,限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为80.0亿元,增长6.3%;限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67.0亿元,增长0.9%,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尤其强势,增长62.4%,拉动汽车类增长10.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结构优化。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8.84亿元,增长11.5%。整体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贡献突出,软件信息行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增长4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规模突破30亿大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164.9%的增速领跑各行业,拉动服务业增速2.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艰难前行。2023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88.60亿元,下降11.9%,低于全市平均10.6个百分点。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62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进度60.2%,高于全市目标进度2.9个百分点。同时,格力博、匠心独具、奥立思特等重点存量外贸企业转移产能约25亿元,拉低全区外贸出口约10个百分点。

七、科技和人才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持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023年全区认定高企173家,净增83家,增幅达32%,有效高企383家。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等5家企业获评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17家企业获评市瞪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68家(公示数),招引培育市“科小”企业98家;30家企业备案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培育入库企业。

稳步推进载体建设。2023年,全区共列统双创载体40家,其中市级以上双创载体3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双创载体累计整合利用闲置载体面积超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达2942家,当年新增入驻企业362家,实现税收3.62亿元,增长46.6%。邹区智研谷和博济三五零等5家载体获得市级认定。

八、文化、教育和卫生

文体服务惠及大众。2023年,全区共举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场;开展社教活动、讲座共110场;公益培训共100期;书画巡展30场;文化志愿者结对子定向辅导队伍10支,惠民服务人次达70万人次。精心打造毗陵轶事行进式小剧场演绎,开展沉浸式演出话剧《乾隆下江南之萝卜干记》《织梦运河》《寻找金头玉臂》20余场,园林式越剧近10场。举办常州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成功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舞蹈《那年 那桥》获得“喜迎二十大 建工新时代”全国企(行)业歌曲、职工舞蹈、职工曲艺小品征集展演入围作品,话剧《夜黄昏》获得第十七届常州戏剧文学奖,器乐《朝暮欢歌》、小品《变卦》等作品获第二届常州市公共文化“青果奖”。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秋白书苑大成馆、运河五号创意空间,秋白书苑运河·致远馆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建成皇粮浜体育公园、中吴绿地健身步道、秋白书苑云上馆,新建、更新30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健身器材,打造童子河、后塘河、大运河滨河步道。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区拥有义务教育学校50所,其中32所小学,初中18所(含9所市属初中)。幼儿园59所,其中,独立建制早教中心1所。小学在校学生45959人,初中8278人,在园幼儿18198人。中小学教师2965人;幼儿园教师1369人。钟楼教育聚焦市“532”发展战略,在“常有优学”工程引领下,在“优质教育长出来”理念引领下,科学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围绕“两个创建”的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局;奋进“办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走好新长征赶考路。2023年10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认定现场核查;12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认定现场免检通过。

健康钟楼行动追高逐新。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67个,拥有床位总数2291张,卫生技术人员3742人。建成投用邹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区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获评首批省级推荐标准建成单位,创成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相关功能中心1个,新增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2家、五级中医馆1家、四级中医馆6家。全国首创“四床融合”、率先试点“床位转换”,累计建立家庭病床223张,新增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被确定为常州市唯一一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单位。成立钟楼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实训基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家,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家,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02个。新增1家区域医防联合体,全省率先探索乡镇企业职业健康管家团队试点工作。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唯一荣获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专项资金补助单位、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授牌单位两项荣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医学影像云调阅功能上线。

九、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12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惠及企业超5323家次、返还金额3128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814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2276万元。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947人。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31个。新创成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全年招录博士后7名,在站博士后共28人。

社会保障精准施策。2023年,全区全民参保核查4842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157人,净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13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老城面貌日新月异。自东向西打造老城复兴样板区(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创、新商业等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庙弄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夏家大院修缮、亚细亚改造等片区及文商旅项目。开展道路环境整治,广化街、青云坊、玉隆路、怀德桥等道路整治完工。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统筹推进建设19条道路项目,新建道路里程8.7公里,改造提升道路里程5公里。扎实推进城镇污水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整治2023年达标区,排查小散乱问题清单97个,振中路西延、南环线西延等新增雨污水管道建设完工,全区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深化“生态绿城”建设,牵头推进7个公园绿地项目、2条景观路项目、2个生态绿廊项目,新建绿地9.34公顷,改造绿地8.23公顷。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完成电子新村、会馆浜新村等2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355幢住宅、12516户、90.58万平方米,全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圆满收官,同步实施加装电梯46台。永红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类项目获评长三角地区唯一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区大气主要考核指标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76.1%。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两年达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三个省考断面连续多年保持100%达Ⅲ类,连江桥下、大沟坝桥两个断面2023年达Ⅱ类。全区土壤污染风险实现总体安全可控。未发生中等以上环境安全事故,牢牢守住了环境安全底线。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持续推进“532”发展战略,不断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感恩奋进、接续奋斗,以全市最小的土地面积为常州创建“万亿之城”不断贡献钟楼担当。全区经济总体延续了平稳向好的积极趋势,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更加稳固。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42.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64.9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674.75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为0.3:28.1:71.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0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美元=7.0467元)为2.00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中向优。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8亿元,下降2.8%,税收占比87.0%。民生支出超8成,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52.53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投入达43.2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2.3%,较去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2元,增长4.6%,突破“7”字大关。分类别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44525元、8626元、6342元和11600元,分别增长5.1%、2.7%、2.4%和5.3%,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663元,增长6.7%。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5.8%、10.3%。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226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498万元,分别增长1.0%和1.3%。其中农业产值32879万元,占比79.7%,增长1.5%;渔业产值6494万元,占比15.8%,下降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53万元,占比4.5%,增长6.1%。农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952万元、3445万元和1101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的82.8%、13.0%和4.2%。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2023年凌家塘市场交易额达480.99亿元,增长7.5%;其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46亿元,增长9.9%。全区龙头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81亿元,上交税金11040万元,分别增长12.9%、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承压前行。2023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2.25亿元,下降2.9%,降幅较今年2月份收窄10.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增速较今年2月份提升12.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388.29亿元,增长2.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5%,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6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受益于政策积极推动和地区聚集效应,全区智能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完成产值173.15亿元,增长4.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其次是在全市共创“新能源之都”的大环境下,全区新能源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67.19亿元,增长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8.4个百分点。 运营信心不断提振。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3.6亿元,增长9.2%,同比提升34.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2.5%,亏损企业亏损额较同期下降25.9%,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全区29个行业小类中,21个行业实现盈利,18个行业利润总额正增长,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利润总额增幅达220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达917.5%。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36.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行业总体运行状况和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建筑行业低位运行。2023年,全区共有149家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68.6亿元,下降8.6%。分行业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增长21.8%。建筑安装业完成产值18.2亿元,增长33.6%。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完成产值48.7亿元,增长26.6%。但是,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房屋建筑业全年完成产值70.1亿元,下降34.1%,拉低建筑业产值19.7个百分点,占总产值的比重为4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缓慢回升。2023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增长0.6%。分行业看,工业投资36.6亿元,增长3.4%;服务业投资198.6亿元,增长0.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28.0亿元,下降7.9%。分用途看,建安工程137.9亿元,增长5.1%;设备工器具购置17.1亿元,下降10.5%;其他费用80.2亿元,下降4.1%,其中建设用地费70.0亿元,增长6.9%。 高技术发展动力增强。2023年,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27.0亿元,增长6.0%,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5.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5%,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高技术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111.3%,拉动全部高技术产业投资22.4%。其中,信息服务增长141.7%、科技成果转化增长126.3%、研发与设计服务增长116.1%。 项目“双进”提速增效。2023年,全区聚焦产业规划精准招商,实施区重点产业项目111个,计划总投资314.5亿元,增长1.9%,其中超亿元项目52个,同比净增7个。建科院总部基地等4个省重大项目全面开工,新运冷链等47个项目竣工。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品市场稳步提升。随着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品市场快速复苏,商旅住餐加速融合、网络零售快速增长等亮点频现,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1亿元,增长6.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346.8亿元,增长7.2%。分行业看,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全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为79.4亿元,增长10.0%;出行类消费增势平稳,限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为80.0亿元,增长6.3%;限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67.0亿元,增长0.9%,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尤其强势,增长62.4%,拉动汽车类增长10.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结构优化。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8.84亿元,增长11.5%。整体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贡献突出,软件信息行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增长4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规模突破30亿大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164.9%的增速领跑各行业,拉动服务业增速2.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艰难前行。2023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88.60亿元,下降11.9%,低于全市平均10.6个百分点。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62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进度60.2%,高于全市目标进度2.9个百分点。同时,格力博、匠心独具、奥立思特等重点存量外贸企业转移产能约25亿元,拉低全区外贸出口约10个百分点。 七、科技和人才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持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023年全区认定高企173家,净增83家,增幅达32%,有效高企383家。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等5家企业获评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17家企业获评市瞪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68家(公示数),招引培育市“科小”企业98家;30家企业备案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培育入库企业。 稳步推进载体建设。2023年,全区共列统双创载体40家,其中市级以上双创载体3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双创载体累计整合利用闲置载体面积超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达2942家,当年新增入驻企业362家,实现税收3.62亿元,增长46.6%。邹区智研谷和博济三五零等5家载体获得市级认定。 八、文化、教育和卫生 文体服务惠及大众。2023年,全区共举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场;开展社教活动、讲座共110场;公益培训共100期;书画巡展30场;文化志愿者结对子定向辅导队伍10支,惠民服务人次达70万人次。精心打造毗陵轶事行进式小剧场演绎,开展沉浸式演出话剧《乾隆下江南之萝卜干记》《织梦运河》《寻找金头玉臂》20余场,园林式越剧近10场。举办常州首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成功入选“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舞蹈《那年 那桥》获得“喜迎二十大 建工新时代”全国企(行)业歌曲、职工舞蹈、职工曲艺小品征集展演入围作品,话剧《夜黄昏》获得第十七届常州戏剧文学奖,器乐《朝暮欢歌》、小品《变卦》等作品获第二届常州市公共文化“青果奖”。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秋白书苑大成馆、运河五号创意空间,秋白书苑运河·致远馆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建成皇粮浜体育公园、中吴绿地健身步道、秋白书苑云上馆,新建、更新30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健身器材,打造童子河、后塘河、大运河滨河步道。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区拥有义务教育学校50所,其中32所小学,初中18所(含9所市属初中)。幼儿园59所,其中,独立建制早教中心1所。小学在校学生45959人,初中8278人,在园幼儿18198人。中小学教师2965人;幼儿园教师1369人。钟楼教育聚焦市“532”发展战略,在“常有优学”工程引领下,在“优质教育长出来”理念引领下,科学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围绕“两个创建”的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局;奋进“办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走好新长征赶考路。2023年10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认定现场核查;12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认定现场免检通过。 健康钟楼行动追高逐新。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67个,拥有床位总数2291张,卫生技术人员3742人。建成投用邹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区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获评首批省级推荐标准建成单位,创成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相关功能中心1个,新增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2家、五级中医馆1家、四级中医馆6家。全国首创“四床融合”、率先试点“床位转换”,累计建立家庭病床223张,新增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被确定为常州市唯一一家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单位。成立钟楼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实训基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家,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家,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02个。新增1家区域医防联合体,全省率先探索乡镇企业职业健康管家团队试点工作。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唯一荣获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专项资金补助单位、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授牌单位两项荣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医学影像云调阅功能上线。 九、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012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惠及企业超5323家次、返还金额3128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814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2276万元。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947人。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31个。新创成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全年招录博士后7名,在站博士后共28人。 社会保障精准施策。2023年,全区全民参保核查4842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157人,净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13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老城面貌日新月异。自东向西打造老城复兴样板区(大运河“文生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创、新商业等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庙弄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夏家大院修缮、亚细亚改造等片区及文商旅项目。开展道路环境整治,广化街、青云坊、玉隆路、怀德桥等道路整治完工。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统筹推进建设19条道路项目,新建道路里程8.7公里,改造提升道路里程5公里。扎实推进城镇污水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整治2023年达标区,排查小散乱问题清单97个,振中路西延、南环线西延等新增雨污水管道建设完工,全区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深化“生态绿城”建设,牵头推进7个公园绿地项目、2条景观路项目、2个生态绿廊项目,新建绿地9.34公顷,改造绿地8.23公顷。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完成电子新村、会馆浜新村等2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355幢住宅、12516户、90.58万平方米,全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圆满收官,同步实施加装电梯46台。永红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类项目获评长三角地区唯一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区大气主要考核指标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76.1%。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两年达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三个省考断面连续多年保持100%达Ⅲ类,连江桥下、大沟坝桥两个断面2023年达Ⅱ类。全区土壤污染风险实现总体安全可控。未发生中等以上环境安全事故,牢牢守住了环境安全底线。 RAG-ES2024-10-23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