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达德学校旧址
共 188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6
历史沿革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校址,元朝时,是南霁云祠;明朝景泰年间,改名忠烈宫;明万历时,俗称黑神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忠烈宫内成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算学馆扩大组成达德书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达德书社社员设立民立小学堂,堂址在忠烈宫后院左厢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立小学堂改称达德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起,称达德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校长时,学校规模包括初级中学,女中初级刺绣职业科,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及幼稚园5部分,教职员工65人,学生1100多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生发展到1500多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贵阳“二、四”日机轰炸后,学校先后迁南郊摆郎乡和水口寺办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恢复高中。
1950年,中学部与南明中学、正谊中学合并组成贵阳二中,小学部改为省立二小,后又改为科学路小学。
1997年,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修缮后,向市民开放。
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缮和展陈提升。对古建筑的地基、梁架、瓦片等进行了修缮,对展陈进行了提升。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大殿
大门内是一个由大殿、两廊配殿组成的第一重四合院“忠烈宫”,大殿为5开间,大殿前两只石狮是明代遗物。“忠烈宫”的前身是元代修建的南霁云祠,祀奉的是唐代名将、忠臣南霁云(又名南八)。民国初,大殿上曾悬挂有“一指千秋”和“张许同风”两块匾。
后院(操场)
忠列宫后的操场是达德学校旧址的主体部分,为一典型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飞檐走翘,红柱青瓦,石栏曲回,花圃鱼池相映成趣,由正厅、南北厢房和对厅组成的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布局严谨。
文物价值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记载了贵阳市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也是贵州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9年10月,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8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路程约1.4千米,用时约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