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古建筑群
共 223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22
历史沿革
杨柳村古建筑群近半数为朱氏历代子孙所建,始建于明代晚期,多建于清代中叶。
杨柳村古建筑群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由朱侯昌于清乾隆年间出资建造。解放初期,“三堂上”分别有朱、何、郭三姓大户居住。随后这三户被安置它处,“三堂上”被收为公产。1950年~1954年,海军第二医院迁址于此。1954~1958年,秣陵中学办学于此。1958年到90年代初,“三堂上”一直为龙都中学校舍,此后“三堂上”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专门保护,但是仍旧有不少单位相继住于此。2002年,由江宁区文化局负责管理和修缮。2001年,由江宁区政府斥资千余万元,历时4年修缮一新。
2007年~2008年,政府投资1100多万元对杨柳村古建筑群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进行第一期修缮。2011年底,作为南京市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2013年以来,南京市政府对杨柳村外围的52户房屋外部出新和改造,建设有长约2.5千米、宽约7米的杨柳湖环线游道,长约7千米、宽约3米的国际标准的自行车赛道。同时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对环境进行改造。钓场、赛道已陆续投入使用,民俗戏展演、古村风貌街及花灯会场也初具规模,并逐步对游人开放。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门楼
门楼
杨柳村古建筑群每院均有一高大的门楼,上有人物、花卉、禽兽等图案,门额上镌刻楷书砖雕,如“旋马遗规”“遵循韦训”等。门楼后为正堂,均有吉祥古雅的堂名,如“安乐堂”“树德堂”“恩承堂”“翼善堂”等,以匾额悬于正堂上。
翼圣堂
翼圣堂
杨柳村古建筑群“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主要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有客房、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后部分住房大多为二层建筑,楼宇之间宛转相通。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外,还做成各种各样的“轩”。
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
杨柳村古建筑群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建筑是村西头的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民间称“三堂上”。三座堂东西并列、相互穿通,外有高墙。礼和堂和思承堂均为3进各37间房,树德堂在西边,为4进41间房,占地总面积约为2690平方米。每堂高大门楼保存较好。
文物遗存
雕刻
杨柳村古建筑群多为雕梁画栋,在梁架上雕刻着各种花卉图案与历史故事图案,如“三顾茅庐”“孟姜女”等。花窗的格局较别致,多为青砖磨砌成的几何图形,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室内门为格扇、屏门,雕有各式图案,构图奇特,变化多端;杨柳村古建筑群采用楷书砖雕拱额,上雕“旋马遗规”“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四字修身、治家格言。砖雕门楼磨砖对缝,雕工精细。堂屋正脊采用荷花形状的“腰花”装饰,两端塑一对蝙蝠,或陶制的鸱吻,也有的在正脊中央塑“独占鳌头”,以示文采出众。沟头和滴水印有“福、禄、寿”吉祥图案。
主要展览
江宁区民俗博物馆
江宁区民俗博物馆
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坐落于杨柳村古建筑群内,于2011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除了展示江宁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外,还将历史故事予以展现,期以展示其文化底蕴。
文物价值
杨柳村古建筑群,是南京地区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它的留存对研究南京地区民居建筑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杨柳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乡杨柳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杨柳村古建筑群,路程约15.8千米,用时约3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