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韩都故城

共 268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09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韩国本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韩武子迁都宜阳,到韩景侯时(前408年~前407年),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阳是韩武子时期(前424年~前407年)韩国的都城。此后,该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时期因战事遭废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宜阳韩都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
现场勘察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从2014年11月开始对宜阳韩都故城进行调查勘测。截至2015年6月,宜阳韩都故城的调查勘测第一阶段工作完成。普查面积40余平方千米,钻探面积约76万平方米。主要钻探西北角小城及西、北、东三侧城墙。
2016年发掘位置示意图
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宜阳县韩都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遗迹有陶窑1座、壕沟1条和灰坑5个。发现遗物主要有建筑材料、生活陶器和制陶工具,遗物时代主要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此次发掘为了解宜阳故城遗址地层状况,遗物的文化因素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遗址特点

综述
宜阳韩都故城
宜阳韩都故城北依秦岭,南当熊耳,西望崤山,东近洛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2150米,东西宽1630米~1843米,分小城和大城两部分,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其中小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与大城相连;考古人员在宫城区发现了不少墓葬,可能为陵墓区。大城位于故城的东南部,城内西北高,东南低,正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崖将郭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小城
小城发现有夯土、墓葬、灰坑、烧窑、道路、沟等遗迹。
大城
北城墙
大城发现现地表仍残存有北、东、西城墙遗迹,残高为2~3米,宽8~15米。北、西城墙夯土内均发现有大量的战国陶片,而东墙夯土少见陶片,包含有较多的砂石。在城墙外发现有马面10处,其中西墙1处,北墙7处,东墙2处。通过钻探发现北墙及西墙外侧有夯土墙一道,开口距地表1.0~3.2米,宽10~13米,底深4.0~5.6米,墙内包含物较少,多为砂石。推测应为早期城墙夯土。夯土外为护城壕,开口距地表1.0~1.5米,宽32.0~48.0米,深6.3~12.0米。在北护城壕外又发现有一道夯土墙,走向基本与护城壕一致,开口距地表1.2~3.0米,宽35~45米,底深5.0~6.8米。另钻探发现城门两处,北门位于距城东北角约900处,门宽约5米。东门位于距东北角约700米处,宽约5米,门址内外均有大面积的活动面及夯土。
地层堆积
地层共分为3层,第1层为耕土层,厚0.15~0.34米,包括现代以及近代耕土层,分为1a层和1b层,包含有大量的植被根系。第2层为汉代层,厚0.17~0.47米,黄褐色土,土质较松,包含较多的陶片,主要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主要有粗绳纹和细绳纹等。第3层为战国层,厚0~0.42米,红褐色土,土质较硬,包含较多的陶片,主要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等,纹饰主要有粗绳纹、细绳纹等,开口于该层下的有Y1、H1、H2、H3和G1。该层下为生土。
遗迹
陶窑,1座。Y1,位于T0904西北角,开口于3层下,结构保存较好。由操作坑、火膛和窑室三部分组成。操作坑位于探方外部分未发掘。发掘部分底部总长5.54米。操作坑长1.98米(发掘部分),宽1.67米,距地表深2.34米。火膛长1.10米,入口宽0.52米,后部宽1.94米,火膛高1.84米,底部较操作坑深0.61米。窑室平面呈近方形,长1.94米,宽1.78~1.96米,高1.46米,周壁有厚约0.10米的烧结面。弧形顶。后部底部有3个出烟口,向后延伸后合为1个烟道。出土大量陶片,为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可辨器形有泥质茧形陶壶、瓮和拍,夹砂陶釜、罐和陶范等。陶窑内出土较多的残次陶釜、罐,推断该陶窑主要用于烧制生活用品。经勘探,在附近发现大量的形制相似的陶窑,推测该区域应为遗址的制陶作坊区。
灰坑,5座。其中H1、H2和H3位于T0904内,开口于3层下;H4、H5位于T0903内,开口于2层下。坑内填土多为灰褐色土,内有较多的陶片,为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主要有绳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陶盆、罐、釜、豆和板瓦等。H1,位于探方西南部。探方内暴露部分形状呈半椭圆形。开口距地表0.75米,长1.60米,宽0.66米,深0.62米。填土呈灰褐色,土质较松,包含较多的炭灰颗粒和烧土颗粒。出土遗物有罐、釜和板瓦等,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
壕沟,1条。G1,位于T0904南部和T0309北部,开口于层3下。口部被H1打破,平面呈长条形,东西两端延伸出探方,开口距地表0.72~0.80米。发掘部分长5米,宽0.58~1.63米,距地表深1.94米。沟内填土可分为2层:第1层厚0.38~0.56米,呈浅灰色,土质较硬,含有微量的烧土颗粒和料礓石等,发现数片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残片,残损严重,器形不可辨。第2层厚0.51~0.76米。填土呈灰褐色,夹杂有大量的生土块,含微量炭灰颗粒和较多的料礓石颗粒,近底部有厚5~8厘米的淤土。遗物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烧制温度较低,残损严重,器形不可辨。

文物遗存

宜阳韩都故城内外农田里发现有大量的铜戈、矛等战国时代的兵器和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陶器
宜阳韩都故城出土遗物有陶罐、盆、釜、瓮、豆和茧形壶等生活用品,以及陶拍、陶范、支垫等制陶工具等。

研究价值

宜阳韩都故城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所获荣誉

2021年,宜阳韩都故城入围洛阳市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名单。

保护措施

2000年9月,宜阳韩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宜阳韩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宜阳韩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东关村、城角村一带。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宜阳韩都故城,路程约24.5千米,用时约30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