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应侯庙
共 158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5
历史沿革
利应侯庙始建年代不详,金六年(1206年)重修,建造正殿。
元二十九年(1292年),立“利应侯庙”门匾一块。
清道光初年(1825年),补修九间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殿曾长期用作粮库。
1980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利应侯庙内西侧新建琉璃厂房。
2005年—2006年,平遥县文物局主持全面修缮正殿。
建筑格局
利应侯庙
利应侯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2325.96平方米,中轴线南端是山门、戏台和钟鼓楼,两侧对称分布东西厢房、东西配殿,正殿原有3座,面宽各三间,共九间,故民间俗称“九间庙”。现仅存三间正殿和东西耳殿台基,以及现代修建的厂房、库房、铁门、围墙等建筑。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建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建筑面积200.2平方米,面阔三间,明间大于次间,通面阔12.9米,进深四椽,总进深16.86米。屋内,厅堂式结构,四架椽屋,通檐用三柱,三椽栿对前劄牵构架,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廊深2.68米。前廊斗拱五铺作,单杪单昂偷心造,昂呈齐头状,耍头琴面式。补间斗拱一朵。斗拱用材的高宽之比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相近。柱脚可见方形的柱础,柱有侧脚,柱头覆盆状,角柱生起。檐柱直径42厘米,与柱高之比为1:7.24。三椽栿高宽之比为2:1,平梁作月梁形。三椽栿、平梁的尺寸相对显短,具金代建筑风格。屋架举架平缓,檐部四举,总举折为五举。屋顶置花脊,覆筒板瓦。前檐明间辟门,板门装修,两次间设直棂窗。殿前是方形的月台。
东西耳殿台基
东西耳殿台基建筑面积共255.8平方米,都是面宽三间,前檐出廊,通檐用三柱,砖砌台帮,台基采用青条砖十字缝铺墁。东耳殿台基遗存柱位10个。
文物遗存
壁画彩画
正殿内东、西、南三壁有清代书画式壁画,题材为书阁、花卉和书法作品,面积约52.87平方米。梁架、斗拱上有彩画,面积约54.08平方米。
彩塑
正殿沿后檐墙有神台,共有金代彩塑9尊,主尊是彩塑利应侯坐像,左为利应侯的夫人,右为利应侯的女儿。塑像略大于真人。神台两边各有侍香金童立像1尊,两山墙前各有侍从2尊。
历史文化
艺文
2021年2月,萧刚的钢笔画《平遥利应侯庙》刊登在《太原晚报》。
钢笔画《平遥利应侯庙》
相关人物
利应侯庙是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的神庙。狐突姓姬,狐为其氏,名突,字伯行。狐突的两个女儿大戎狐姬、小戎子一同嫁给晋献公,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后来重耳和夷吾流亡在外,狐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保护重耳。夷吾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死后,其子忌惮在外的重耳,命令追随重耳的人都如期回晋国。狐突拒绝召回两个儿子,认为“召回他们是教导他们背叛”,被晋怀公杀死。重耳在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哀感外祖父之死,嘉奖其忠义之节,在马鞍山下重新隆重安葬。宋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
保护措施
2002年4月,平遥县人民政府公布利应侯庙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