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
地名由来:三国吴黄武五年(226)析富春县始设桐庐县,以居桐溪(桐庐江、天目溪)地得名;另说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县名桐庐;或说为纪念中药鼻祖桐君,把他采药的地方命名桐庐;又据《中国地名辞源》:传桐溪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似庐,故名。
2023年8月,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发布,桐庐县上榜,位列第10名。
2023年8月,桐庐县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3年7月,桐庐县获评为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
2023年4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浙江省种植业重点县名单,桐庐县入选。
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命名桐庐县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2年8月,桐庐县入围2022年“两山”发展百强县,排名第20。
2022年7月,桐庐县上榜2022年长三角百强县第65名。
2022年6月,桐庐县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第20。
2022年6月,桐庐县莪山民族乡村共富联合体被认定为杭州市第一批共富联合体。
+查看更多桐庐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县常住人口为406450人,户籍人口40.25万人,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本县汉族居民属-民系,汉族为主,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17个少数民族。操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方言。
截至2011年1月15日,桐庐县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桐君街道、城南街道、旧县街道,凤川街道;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钟山乡、新合乡、合村乡、莪山畲族乡。共有7个社区、14个居民区、186个行政村。面积1825平方千米。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移桐庐县于今县治。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1960年8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2月复置富阳县,并将原新登县辖地及原分水县贤德公社划归富阳。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历史沿革: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
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
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
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移桐庐县于今县治。
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
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
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
1960年8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
1961年12月复置富阳县,并将原新登县辖地及原分水县贤德公社划归富阳。
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