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发表19篇SCI,毕业即副教授,导师:研究在某些领域打破垄断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金磊 Alex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26岁,他刚毕业,便被学校应聘为副教授。
只因他在芯片领域中的研究着实太突出:
自主研发毫米波通信芯片。
△图源:中国蓝新闻
他叫张志维,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而就是这颗“两三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却能足以满足5G甚至6G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需求。
用张志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
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
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上网速率会更高。
△图源:中国蓝新闻
更重要的是,毫米波芯片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
但随着张志维和团队的研发成功,其导师认为:
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据了解,芯片已经应用在移动基站,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超大数据量的高速率传输。
这条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
甚至张志维的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发来“贺电”:
很多网友在祝贺、点赞张志维取得突破成果之余,对张志维26岁能当上副教授这事陷入了“深思”:
但除了成果本身,张志维此前求学、研发的经历,也成为了此次热议的焦点。
谢绝60万年薪,选择留校任教
张志维本硕博均是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与5G/6G通讯密切相关。
而他决定研发芯片,还要从本科时的一段经历说起。
那时的张志维正在参加竞赛,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正是在参赛过程中,张志维所使用的芯片发生了故障。
于是,“造芯”这件事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为此,他在2020年还特意去国外深造,每天坚持搞研究长达12小时。
或许正是张志维如此的努力和拼搏,他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在芯片领域拿下了2个首次:
首次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
首次提出阻抗频率调制的概念
甚至他在国外的导师都对其评价到——“没有辜负你的母校”。
而这些“业绩”,也为张志维在后来造芯的道路上铺下了夯实的基础。
今年3月份,张志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
但当时的他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
要么进大厂,要么留校。
而即便众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60万年薪的Offer,但张志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
△图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描述,张志维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是:
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
这样的选择也让张志维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出道即巅峰”,一毕业就成为了特聘副教授。
杭电辅导员申东升认为:
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
但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少不了的是张志维一直以来的辛勤和努力。
发表过19篇SCI论文
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宣传材料,张志维在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内,共发表了19篇SCI论文。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0篇,其中9篇发表于IEEE协会旗下期刊。
这些论文里面当然也包括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以及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文章。
2020年,张志维在导师程知群等人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采用新型混合连续级EFJ功率放大器,来放大载波。
此前,Doherty功率放大器(DPA)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在被基站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DPA有一些固有缺点,例如:带宽狭窄,且只有6dB的output back-off范围。
而张志维和团队提出的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负载阻抗,不仅有传统的连续功率放大器类似的可变虚部,还有不一致的实部。
所以EFJ类功率放大器可有效结合EF类功率放大器的高能效,以及连续J类功率放大器在特定条件下的大带宽,从而大大弥补了DPA的缺陷。
2021年,张志维和来自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Vincent Fusco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上发表了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论文。
这是一种设计多频段功率放大器的新方法:将一个耦合器作为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以实现多频段阻抗转换。
△耦合器
通过结合获得的周期性阻抗轨迹和EFJ类功率放大器的阻抗空间,实现了实时获取所需的工作频率。
……
目前,张志维和团队正在研究毫米波通信芯片3.0版本的技术迭代。
张志维表示: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
One More Thing
张志维拒绝60万年薪留校任教引发的热议,除了前文提到的内容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声音。
有人认为大厂给张志维开出60万年薪,并不是很高:
之前互联网随随便便一个应届生40万+……
也有人从学校角度出发,认为“教授的薪资太低了”:
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论文链接:
[1]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210806
[2]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530239
参考链接:
[1]https://weibo.com/2286092114/LuYslksl4?type=comment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228053930778238&wfr=spider&for=pc
[3]https://mp.weixin.qq.com/s/WUcNRhwAezCFqMO5_aU41A
— 完 —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