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垣城址
武垣城址
共 1188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50年燕国设武垣县。
汉代仍置武垣县于此。
前汉属幽州,后汉属冀州河间国。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武垣县并入河间县,此后逐渐废弃。
195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武垣城址。
2015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武垣城考古队对武垣城址主体城垣和周围村庄进行调查,部分进行铲探。
遗址特点
武垣城址呈正方形,四边均约为1750米,总面积约3平方千米,现城内大部已辟为农田,仅西南一隅尚有未垦荒之地。古城又分为内、外两城,城墙遗址大多高出地面以上,但因多年保护不善,农民拆墙取土,破坏比较严重,目前是一种残垣断壁的景象。外城现存残墙以北、西两面较好,如北墙实测全长约为1803米,尚存有1440米的城垣,仅有五段10~100米不等的残缺,残墙可见六公分厚的夯土层(夯土层厚不等,东段厚达16厘米)。西墙实测全长约为1740米,现存有976米。东墙破坏较重,尚存几段残垣,实测全长约1520米,现残存478米。南墙破坏也较为严重,实测全长1680米,现存残墙1150五米。内城的城垣遗址破坏更为严重,仅余东墙残存一段长达162米,北墙残高1米有余,南墙和西墙的地上遗迹已荡然无存。此外,内城东南隅原有汉武帝钩弋夫人庙,现存有高土台为该庙之遗址。
武垣城址
文物遗存
武垣城址内地表及地表以下陶片丰富,地下陶片堆积层厚约一至三米以上,间或能发掘到一些完整的器物。城内地表及墙基附近散见有泥质绳纹灰陶片、弦纹灰陶片、夹砂绳纹红陶片(极少)及破残豆把等,出土有圆底绳纹灰陶缸、灰陶壶及许多三棱铜箭簇等。此外在城西南角的墙基下还出土有唐代的瓷壶、灰陶净瓶、黑釉小缸及开元通宝铜币数枚等器物。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武垣城址的地上城垣原来残留较完整,轮廓清晰,是研究河北平原中西部战国——汉代的城邑建筑布局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保护范围:以城址中心为基点,向东960.5米、向西960.5米、向北960.5米各至农田,向南930米至垣城南村北侧,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四周外扩100米,均至农田。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武垣城址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武垣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武垣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