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博物馆

庄浪县博物馆

共 353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30 16:00

历史沿革

庄浪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渭河上游,陇山西麓,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到明清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延续不断,境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10处,其中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7处。近年来,县文物部门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日程,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措施,严防死守,经常研究、分析文物安全工作形势,讨论、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指导、部署安全工作,协调、排解各种矛盾,建立了县、乡、村(文保员)三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签定了文物安全管理责任书,逐级靠实责任,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
庄浪县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84年5月,隶属于庄浪县文体广电局的全额事业单位。
1986年,馆址由中心街迁至紫荆山。1988年4月析出单设,另迁址建成博物馆, 2009年3月,县上筹资新建了庄浪县三馆综合楼,主体建筑为框架结构,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占地面积为380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展厅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2100平方米,临时陈列600平方米。2014年初完成新馆搬迁,4月28日正式免费开放,基本陈列有《庄浪历代文物精品展》和《翰墨春秋书画展》两个,其中“庄浪县历代文物展”,主要展示馆藏文物陶器、瓷器、铁器、彩陶等四大类中的260多件(套)精品文物;“翰墨春秋”书画展,展示从清代至建国以后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法帖、拓片等精品50余幅。
馆藏文物68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200件,三级文物658件。安装有目前国际较为先进的安防报警设施,为三级风险单位。2010年6月被省文物局授予“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庄浪县博物馆其前身民国时为县“民众教育馆”,收集有古陶器、铁器数件,供人参观,后散失。建国后属“人民文化教育馆”,定员专管文物征集。1953年改称“文化馆”,1959年10月文化馆配合省文物普查队进行县内文物普查,并配专人负责文物征集、保管;12月,庄浪县并入静宁县后改称“静宁县文化馆水洛分馆”。1961年12月恢复庄浪县。“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4月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化组”。1970年9月恢复文化馆。1977年,有工作人员9人,分工负责文物保管、图书、美术陈列等。1984年,工作人员增至15人,分管文物、图书、书画等业务,并发文成立“博物馆”。1986年,馆址由中心街迁至紫荆山。1988年4月析出单设,另迁至建成博物馆。
庄浪县博物馆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次推荐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加强交流,馆内还多次接待美国、日本学者专家前来我馆考察学习。
现馆位于东关街文化巷10号,紫荆广场东侧,总占地面积1541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20平方米,内设一级文物库、二、三级文物库和一般文物库及资料库,无文物展厅。

展出内容

现有馆藏文物7400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198件,三级文物654件。安装有较为先进的安防报警系统,现为三级风险单位。馆内藏有数百万年至数万年前的原始动物化石和二万七千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有距今一万多年的旧石器以及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玉器和陶器等史前文物,同时藏有各历史阶段的珍贵文物和标本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县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弘扬了庄浪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陶器,齐家文化玉器是其代表。良邑乡出土的北魏五级“卜氏”佛造像塔国内外著名,曾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纽约等国展出,并被美国波士顿CHEMD·PSUR出版社和美国普源教师培训中心联合出版的《中国不朽的遗产》一书收录,成为甘肃列入该书的文物。阳川乡出土的一批隋代铜虎符,闻名遐迩,是隋大业三年以后的产物,是隋代“府兵制”的史证,为研究隋代军事、政治、兵符制度及庄浪和周边地区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寺坪塬遗址出土的金代窖藏文物,量大面广,品类丰富,共发现瓷、陶、铁等文物100多件,其中有宋代的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最为著名,金代磁州窑荷花图虎枕为其精品,该批文物曾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1996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10多件之多,另外还有铁朴刀、铁大刀、铁手铐因其保存完好,国内少见而列入其中。我馆加大对社会流散文物的积极征缴入藏,自1999年至2005年抢救性征收了较为珍贵文物400余件,丰富了馆藏,部分文物填补了馆藏文物之空白,已被鉴定为二级文物的有仰韶文化彩陶、骨器,北魏石造碑等,三级文物有齐家文化玉器、陶器,战国青铜器、石造像、铜造像等数十件。2005年9月查缴入藏被盗的二郎山北宋佛塔地宫文物“北宋纪年佛骨石棺”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省内仅见,极为珍贵,是庄浪宋代佛教文化的见证,为进一步研究宋代佛骨石棺的形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和瘗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次年11月,县公官局侦破移交的朱店吴家沟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高规格墓葬文物,有鎏金和错金银青铜器以及车马饰件、谷纹玉璧和龙形玉佩等珍贵文物。这批文物数量大,质量精,在全省尚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我县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磁州窑虎形枕(金代)
磁州窑虎形枕(金代) 1975年出土于庄浪县水洛城寺坪塬遗址窑藏。长36厘米,宽17厘米,高9.8厘米,呈腰圆形,前低后高,中部枕面微凹。枕呈爬伏状虎形,平底,虎两鼻孔与器腹相同,当灌水之用,虎头部压于前腿之上,圆斑耳,平颅顶,上眼敛高凸,圆目圆睁平视,高鼻梁,圆穿鼻孔,嘴角夸张与耳齐,宽皆下凹呈弧形,尾卷曲至腹部,神态安详温顺。虎枕通过黑、白、褐三色的反差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明突出。该瓷枕造型生动传神、釉色精美,堪称金代磁州窑珍品。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彩调配上达到和谐统一,笔法粗犷洗练,线条疏密有致,用彩浓淡相间,寥寥几笔使虎的神情仪态栩栩如生,体现了金代制瓷艺人深入生活、高度凝练的艺术精神。
“安亲府”鎏金铜虎符
“安亲府”鎏金铜虎符(隋代) 1974年出土于阳川镇曹家塬遗址。长7.2厘米,高4.7厘米,厚0.9厘米。虎符铜质鎏金,呈走虎形。左半,虎立耳昂首,两目圆睁,张嘴露齿,粗尾扬甩而尾端略曲,前腿直立,后腿曲蹬,头部有一圆穿,合面凸起“十”字形。左腹阴刻“安亲府”三字,背部阴刻“右御卫铜虎符三”等七字之半侧,字均小篆体,合面阴刻楷书“右御卫”“安亲三”六字。铜质精良,铸作规整。

作用价值

庄浪县博物馆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将以其优上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设置

庄浪县博物馆属国有综合类博物馆,现有职工40余人,内设机构有业务部、宣教部、保卫部、后勤部。业务人员勤奋好学,著有《文物胜景》、《庄浪石窟》等书,在专业报刊杂志计发表研究性文章和论文200余篇,受到省地文物部门的好评,对于提高庄浪县在国内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使庄浪县博物馆扩大了对外影响,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参观信息

为了确保免费开放扎实有效,博物馆根据群众意见和免费开放工作计划安排,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临时展览,通过自办、联办、引进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游客传播庄浪悠久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并先后与县内多所学校推行了“馆校结合”教育新理念,建立了与中、小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了青少年直观形象教育,并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专门编写了讲解词,更多地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故事式的讲解形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对浅显的知识。
为了使博物馆免费开放更加深入人心,精品文化惠及广大人民,馆内职工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巡展,通过“走出去”的工作方式,根据观众需要,安排专职讲解员进行现场讲解,拉近了博物馆与广大市民的距离。
经统计,2014年全年免费开放天数310天,累计接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及各旅游团体近500个,参观人数全年合计11.8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4.13万人次),2015年1至6月份,已接待游客7万余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水洛镇文化街10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