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
地名由来:战国属魏,秦属太原郡,为兹氏县地。三国魏初元年移置中阳县,属并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改属并州西河郡隰河县。北魏改置永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县人郑兴“割股奉母”孝行名闻朝野,唐太宗敕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1992年2月改为孝义市。
孝义三皇庙
孝义孝河国家湿地公园
2022年12月,孝义市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4月,2021年吕梁十三县经济实力排名出炉,孝义市GDP总值351.9亿元,排名第1。
2022年4月,教育部确定孝义市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孝义市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1年12月,孝义市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孝义市名列第28。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孝义市名列第76。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孝义市名列第89。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孝义市名列第77。
+查看更多孝义市荣誉与相关排名>>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1′-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东西直线最长处46千米,南北直线最宽处26.55千米。总面积948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 孝义市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
市人民0驻地距省会太原约120千米。邮编:032300。区号:0358。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缓倾单斜态势。西部为石灰岩干石山区,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和台塬区,东部为平原区,海拔高度在731-1716米之间。
2008年1月17日,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在全国政协会议中心举行,孝义市从全国173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此次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市长协会共同指导,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和谐城市”的活动,共吸引173座城市参加评选,经过10多万网民的热烈推选,以及实地走访、公众调查、综合审议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孝义市与银川、扬州、烟台、中山等20座城市获得“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山西孝义市是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九个之一。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孝义市再度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由第96位前移到第88位,比上届提前7个位次。
历史文化
孝义市,是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背倚吕梁山脉,衔吕梁之雄峰;面俯晋中盆地,吞汾河之浩水。市域面积945.8平方公里,人口44万,是古老文明和现代繁华的聚汇之地。孝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处处凝集着一个“特”字:
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隋朝末年,郑兴“割股奉母”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邑入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亲赐“孝义”一名,县名自此由永安县改为孝义县。淳朴的民风营造出人际关系之和谐、经商合作之诚信、仁义之风尚。随着千年历史的延绵不绝,被誉为“文化三绝”的皮影、木偶、碗碗腔沉淀下来,成为孝义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近年来孝义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先进县(市)”。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是我国首座收藏、研究皮影和木偶艺术的专题博物馆;市木偶艺术团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赢得较高的声誉;市碗碗腔剧团多次进京演出。2005年9月,孝义大型木偶广场表演剧《胜溪春潮》摘取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自然地理
一、地理状况
1.位置
孝义市属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中盆地西南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21’~111°56’,北纬36°56’~37°18’之间。海拔731~1777米。北与汾阳为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东西直线最长46公里,南北直线最宽为26.55公里,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
孝义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西名胜志》卷七记载:“瓜城在县北十里,本虢城也。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乃筑城以居之。”又云:“六壁府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以城有六面故名。后魏书太平真君五年讨胡贼于六壁,即此城也。”《续修四库全书》也记载:“西河有中阳县,俗名向阳峡,崖险插天,中断如辟,延袤二十余里,为汾石咽吭。汉晋皆置关守之。洪武初置巡简司。隆庆元年九月十五日,北虏自此入侵。”由此可看出,兵家进军太原,或挥师中原,孝义是他们绕不过去的门槛和军需补给的天然粮仓。
当今孝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距省会城市太原120公里。境内38公里的南同蒲公铁路介西支线直插腹地,贯穿东西;33公里的孝柳铁路向西延伸,直抵黄河。大运高速公路、太军高速公路从南北两侧擦境而过。孝义的主干公路—南北纵贯的汾介一级公路和东西横穿的孝午公路、与307和108国道、市乡油路、乡村公路,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1288公里。便利的交通使孝义市成为晋秦物流要道和晋西运输枢纽,是吕梁和陕北等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因此,孝义着实是古老文明和现代繁华的聚汇之地,是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2.地貌
孝义襟吕粱带汾水,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整个地区因地质结构不同而分为西部的山区,中部的丘陵和台塬区,以及东部的平原区。
孝义的西部山区山川壮丽,景色万千。其山地为石灰岩千石山区,属吕梁山脉。山顶浑圆,山脊起伏,山坡呈阶梯状,沟谷切割陡峭,地表大部分被灌木覆盖,主要山峰有龙盘山、凤凰岭等,海拔1200~1400米,最高峰薛颉岭海拔高达1777米,为孝义第一高峰。山区面积为147.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61%。
中部地区一部分被黄土覆盖,形成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沟底基岩出露,丘陵区地形破碎,墚峁相连,重峦叠嶂,梯田遍布。黄土丘陵区面积442.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76%。中部地区的另一部分由于河溪洪水的切割,被切割为长墚状台塬地貌。台塬面开阔平坦,地势呈北东向倾斜,沟谷深切,谷底有溪流,塬面和缓坡面多作为农田,处少数太塬平地可资灌溉以外,大部分耕地为旱田,面积为182.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32%。
东部为太原盆地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孝义的主要粮棉产区,该部分面积为173.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31%。
3.水文、
孝义市境内的地表水多为河水,河谷水系发达,但多为季节性河道,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有史料记载:“胜水一名孝河,源出狐岐山之麓,流经县西十五里至县东南入于汾。土京水一名西阳水,源出县西南一十五里,土京水合胜水入汾河。”“玉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下有泉如涑玉因名。通吉隰往来之路,其水引县南,灌南曹五楼诸村民田。”这些史料都是孝义水系发达、河流众多的有力佐证。主要河道由过境河和境内河组成。过境河有汾河、磁窑河、文峪河、虢义河;境内河有孝河、兑镇河、下堡河、柱濮河等。汾河是孝义市最大的过境河,流经孝义市与介休市交界处。孝河为境内主要河流,河流长度为56.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460平方公里,由发源于西部山地的下堡河、兑镇河、柱濮河等支流汇流而成,由西向东基本横穿全境,在芦南村东南汇入文峪河。孝河多年平均地面水经流量为3491.2万立方米。
孝义境内地下水补给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的渗入。山区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丘陵区除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河道渗漏补给和农灌回归补给及西北部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的来源以大气降水和山前侧向径流为主,其次为河道渗漏及农灌回归补给。
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地下水由山区向平原区排泄。山区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主要为河道排泄、采矿排水、地下水开采,其次为灰岩水的深层排泄;平原区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为开采、蒸发和侧向径流。
4.气候
孝义市属暖湿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受季风交替影响,风大雨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多雨炎热;秋季受冷高压侵入,温湿晴朗;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雪。
孝义市年均气温10.1°,气温月际变化大,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为-5.6°C,最高月在7月平均温度为23.7°C,极端高温可达39.5°C,极端低温为-22.9°C。年平均日照2640.7小时,日照率为60%,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47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71.51千卡/平方厘米。
孝义市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量由东向西随着地势的逐步升高而增加。降水以小雨最多,年平均降小雨天数为63天,降中雨天数为9天,降大雨天数仅为3天。年均积雪深度为6.5厘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90天,霜冻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全境内年平均蒸发量E20观测值为1957.84毫米,折算水体蒸发量为1152.6毫米,年平均仅为62.4毫米。
孝义的风向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一年内风力最大的月份为1月。
资源禀赋
1.土地资源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西名胜志》卷七记载,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者”的美誉。全市境域国土总面积为945.8平方公里。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其中:水浇地面积102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6.5%;旱地面积2.14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5%。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其中:天然草地3867公顷,人工草地133公顷。孝义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油料、各种瓜菜等二三十种。
根据土壤的肥力等级,孝义市的土地资源分为七个等级。高肥型土壤土地主要分布于孝义的东部的洪积平原地区,面积为8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该类土地,地面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肥力较高,制约因素极少,是孝义的高产农田。二等土地面积为136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3%,该土地质量较好,但土壤养分不足,灌溉不力,土体易旱偏黏。其中中肥型土地分布在西部季节性的河流和一级阶地,洪积平原的下部和一级阶地的较高地带,面积为3894公顷,这类土地土质适中,构造良好。易旱性土地分布于汾河西岸的二级阶地,台塬区面和丘陵区的河谷地带,面积为1014公顷,这类土质较疏松,抗旱能力差,易受干旱威胁,养分含量一般。偏黏型土地主要分布于洪积平原的下部和一级阶地较高处,面积为103公顷,该类土质偏黏,上旱下涝,可耕性差肥力一般,但保肥能力较强。三等土地面积为514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01%,主要有漏砂型、偏砂型和轻盐型。四等土地面积为4207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9.14%,分为干旱型、中蚀型和中盐型土质。五等土地面积为3258公顷,占土地面积3.81%,分为砂型和重盐型两种土质。六等土地面积为172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18%,主要有薄层型、重蚀型和粗骨型土质。七等土地面积33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1%,这类土地土质极差,难以利用。
因为有不同条件的土壤,所以孝义粮食作物和林木有很多种,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是孝义人勤劳和聪慧的体现,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的不仅是可收获的果实,更是孝义人不断进步的脚印。
2.水资源
据2004年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普查,孝义市水资源总量为5991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4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6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701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473万立方米。属于我国水资源匮乏省份中的严重缺水县(市)之一。
目前全市有中小型水库9座,总库容518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其中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建在孝河中游,即张家庄水库,该库可供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
据史书记载,古时孝义人就懂得兴修水利,广挖水渠。尽管位于十年九旱的吕梁山区,多是季节性河流,然而孝义人却可以一年四季不缺水,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但是,今年来随着孝义工矿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量的持续增加,供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
3.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地。
(1)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量90亿吨。孝义煤炭的煤种以焦煤为主,兼有肥煤和瘦煤,其中:焦煤储量为25.64亿吨(其中柳湾煤矿4.07亿吨;水峪煤矿3.18亿吨;高阳煤矿1.27亿吨;宜兴井田3.05亿吨;白壁关井田3.46亿吨),约占总储量的36.1%;肥煤储量10.39亿吨,约占总储量的14.6%;瘦煤储量为13.76亿吨,约占总储量的19.4%。另外与孝义市相邻的离柳矿区焦煤储量为70.38亿吨。孝义市的煤炭储量丰富,埋藏较浅,煤层稳定,品种齐全,煤质较好,易于开采。
全市储煤面积划分为高阳、水峪、柳湾、白壁关、交子里、兴跃六大井田。多数资源被省市企业划走,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人们称之为“资源富市,开采穷市”。其中汾西矿业集团三大矿及其规划区井田面积435.96平方公里,占全市储煤面积的55.6%;地质储量53.82亿吨,占全市探明储量的76.2%。吕梁市属兑镇煤矿井田面积12.4平方公里,占全市储煤面积的1.6%;地质储量1.75亿吨,占全市探明储量的2.5%。划给孝义地方开采的7个小区,累计规划面积335.14平方公里,占全市探明储量的42.8%;地质储量15.09亿吨,占全市地质储量的21.03%。
孝义市境内含煤地层主要是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总厚度约149米,煤层平均总厚度11米,含煤系数8%,共含11煤层。其中山西组煤层厚约55米,岩性为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互层,其中部的1、2、3号为主要可开采煤层,并以2号煤层为主;4和5号煤层不稳定或比较稳定,为局部可采层;在高阳、白壁关发育较好,稳定可开采。太原组煤层厚约85米,岩性为灰色砂岩、灰黑色页岩及3-4层灰岩互层,其下部9、10、11号煤层全部稳定可开采,且以10号煤层为主。在高阳、柳湾、交子里、水峪一带的这3层煤合并称丈八煤,总厚度达5-6米,上部4、5号煤层为局部可开采煤层,且不稳定。
这些含煤地层,向东西两侧及向南,主要可采煤层的层数及煤层的厚度均有显著变化。在汾孝矿区的西部柳湾、西辛庄一带,山西组的2号煤层变为局部可采。太原组的9、10、11号煤层,层位与厚度较稳定,但10和11号煤层常合并为一层煤层。
孝义市境内的煤质分布规律是横向上南肥北瘦,纵向上随埋深的加厚,变质程度逐步加深,南部及西部多为肥煤,向北、东北则逐渐变为焦煤和瘦煤。太原组煤层的含硫量高于山西组。全硫含量中以有机硫最多,硫酸盐硫次之,黄铁硫最少。
孝义境内的煤层地质构造比较简单,除白壁关井田一带煤层埋藏超过600米外,一般埋深都在150-350米之间,主要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平缓,较易开采。
(2)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最大的铝厂——河津铝厂的矿石基地就在孝义。目前已探明保有储量2.6亿吨,其中工业可采量为8800万吨,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20%,占山西省总储量的41%,占吕梁市储量的74%。孝义的铝土资源具有地质构造简单,矿体规模大,埋藏浅,产状平缓,质量上乘,层位稳定,厚度较大,资源集中,极易开采,含铝量高等特点,因此适合大规模开采。
依据矿产部门实验分析,孝义的铝矿含铝量高达74%,其中Al2O3含量为45%-80%,SiO2含量10%-5%,铝硅比为4:5.92,其他成分很低,有害成分均未超过工业要求,有着较大的开采价值。
孝义境内的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的铁铝层中,矿床成因类型均属奥陶系灰岩沉积矿床。含矿岩系自下而上为山西式铁矿层或含铁质黏土岩层、铝土矿层、硬质黏土层、黏土页岩或砂质页岩夹煤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铝土页岩、黏土岩层,与顶狄界线清楚。铝资源矿体规模较大,单矿体长度在1000米以上,宽400-1000米,大部分矿体厚2-5米,最厚可达十余米。
(3)孝义境内铁矿石属沉积型,类型单一,通常称为“山西式铁矿”,即“窝子矿”。这些铁矿石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内,其分布大体与铝矿相当。目前有矿床8处,累计探明储量1964.3万吨,其中:85%的含量集中在西河底矿区,矿石品位在31%-60%之间。
(4)耐火黏土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下部的铝土矿层之上或体间,与铝土矿相依共生。现已探明的储量约8895.3万吨,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其含量在30%-70%之间,耐火度在1730°C-1770°C之间。耐火黏土与铝土同赋存于一个含矿层中,其连续性优于铝土矿层,其厚度与铝土矿层关系密切,当铝土矿层达到工业要求时,耐火粘土矿层变薄,铝土矿硅比小于2.6,Al2O3含量小于30%,Fe2O3含量濒于3.5%时耐火黏土层变厚。
(5)石灰岩。孝义西北部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灰岩资源,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10亿吨,能用储量60亿吨,已探明储量3608.5亿吨,块段平均品位一般在54%以上。孝义市的石灰岩主要赋存地层为峰峰组和马家沟组二段。峰峰组以致密状和豹皮状石灰岩矿层为主,分布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米,远景储量约10亿吨,矿石中的CaO含量为51.02%-53.4%,是一种优质石灰岩矿石。目前,石灰岩矿产资源仅有少量开采。
除以上各类矿产资源外,孝义还蕴藏丰富的石膏、硫铁矿、瓷土、紫砂工艺黏土、红色黏土、高岭土、饰面石材等其他矿产,这些矿产尚待开发利用。
孝义的林业资源也较丰富,全市林地覆盖率为14.8%,其中经济林9933公顷,主要有核桃、柿子、苹果、花椒、红枣、葡萄等十余种。其中“中华核桃王”堪称全国之最,被誉为“核桃之乡”。
历史沿革
一、起源追溯
1.史海钩沉
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
公元前594年,晋国正卿荀林父统帅晋军主力灭掉赤狄潞氏,彻底平息了狄人的长期威胁,也使晋国疆土拓展到太行山西麓。凯旋之日,晋景公重赏荀林父“狄臣千室“,随之又想起3年前晋楚崤之战后,荀林父以败军之将谢罪“请死”,大夫士会仗义直谏,力保其无罪,这样才使荀林父免掉死罪,重任中军将的情景。于是襄公又感激地对士会说:“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当初若不是您的劝谏,我就会失去荀林父,也不会有今天的胜利。”遂将“瓜衍之县”赏给了士伯。
瓜衍县的旧址在今孝义市北的虢城村,古代又称此地为“瓜城”,至今当地百姓还把流经附近的虢义河称作“瓜衍河”。瓜衍县是目前史料载中我国最古老的县名之一,是“县”从最初的田地划分单位到居民组织、功臣封地。并向行政区化名称逐步过渡中的一个地名化石,它影响到秦王朝及后来集权统治形式郡县制的诞生。难怪余秋雨说“民族文化中的很多起源性的东西都与山西这块土地有关。”
2.孝义的由来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1380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二、历史变迁
1.署置更迭
古时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孝义也随着皇朝变更而几易其署。在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该县属兹氏县域,位于兹氏县南境。
东汉末,南匈奴五部入居离石、中阳等地后,三国曹魏政权迁中阳县治于今孝义旧城,故置此为中阳县。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间战乱后,中阳县废,孝义县境并入隰县。
北魏时期,今孝义市境成为魏军抗击吕梁山区“山胡”侵扰的前沿阵地,魏政权设于今孝义六壁俯,置军镇于六壁城,以“防离石诸胡”。有人称“城有六面”,故六壁。但史料记载:“六壁者,县所辖贞壁、贾壁、白壁、许壁、柳壁并六壁为六,故名”,“城有六面”实为讹解。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将孝义境从隰城县分出设立永安县,县治在今孝义市旧城。“永安”的命名反映了魏政权祈望平息山胡侵袭,希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但到了北魏末的孝昌年间,积聚已久的社会矛盾再次引发了边镇暴-动和各民族暴-动,汾州山胡刘蠡升趁乱称天子。永安、隰城二县被“胡贼所破”,二县治所被迫迁至今临汾市境。为应付这一混乱局面,魏政权又在六壁故城置建平郡,即今虢城村中置定戎郡,盼望这里“平”与“定”。
隋统一后,今孝义市境又恢复永安县旧名,属西河郡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县名与涪州的永安县(今重庆奉节)重名,遂产生更名之议。因郑兴以“孝行闻于朝”,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勒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改郑兴所居的故里为“孝义里”。如此,避免了两县的重名,同时也表彰了郑兴的孝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曾一度改称为中阳县,熙宁五年(1072年)改县为镇,不久又复置孝义县,此后一直沿用孝义两字。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县。
2.撤县建市
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孝义县设立孝义市。自此后,孝义的城市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现辖7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377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43.36万人。孝义市城区不仅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晋西、陕北的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昔日的历史古城,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文化
1.皮影、木偶戏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高约1米,长约2米,并固定在柜架上。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驴皮作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据戏剧故事,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如桌椅板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怪石、龙亭金殿。军营帅帐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事物。一般将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并用各种色彩绘制。这些雕刻物件又称作孝义皮雕。孝义的皮雕,构图简洁,造型别致,刀法细致,雕工细腻,疏密有别,色泽鲜艳,形神结合,在光亮下能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孝义皮影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孝义皮影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手法夸张,突出性格,雕镂精巧剔透,造型古朴洗练,线条遒劲有力,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由于它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布范围较小。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影响少,因此长期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同时也保留下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皮影戏是以说唱为主来表达和完成故事的。基于影人在表演上的局限,所以不采用专门的乐段去表现环境和人物,因而它的曲牌非常简单,常用的只有“走马腔”和“三吹三打”两个曲牌。皮影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句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
(2)孝义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3)孝义皮影艺术的历史盛衰。到汉代,皮影在孝义广泛发展起来。到宋元时期,孝义皮影已发展成熟,成为孝义男女老幼都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据可考证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义市驿马乡榆树坪村南金代墓0土皮影头像壁画)证实,至迟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义一直长盛不衰,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据记载,金元明清近千年间,孝义皮影到了鼎盛时期。最盛时期,孝义境内有100多个皮影戏班,从事这一职业者达数百人之多。基本是无村不庙,无台不戏的戏剧之乡,并流传到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和内蒙古等地。这些均可由历史古迹所考证,如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历朝多次重修的孝义城隍庙全木结构过厅式乐楼,规模宏大,全国罕见。到1992年,孝义市仍保存乐楼和古戏台125座,皮影戏台12座。到清咸丰年间,随着碗碗腔、皮影戏从陕西传入孝义,孝义当地的皮影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来。民国以后,其流行和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市场越来越小,影班解散,艺人改行。但抗日战争时期,皮影戏因说、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动快,剧目丰富多彩,曾再度兴盛,受到群众的欢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还残存15个农暇搭伙的皮影班子。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影戏与其他的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渐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老的皮影戏演唱技艺濒临灭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皮影演出建筑遭到破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能唱皮腔的艺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随着国际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统文化正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孝义市的皮影木偶剧也跟随着时代,走出了新的篇章。不但演火了国内,而且还走红了国外,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2.皮腔
孝义皮腔与孝义皮影的产生与发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为纸窗腔。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及呼胡)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木头等)两大类。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50余个,现存30余个,其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写道教传说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随着碗碗腔传入孝义后,皮腔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以后,境况日下,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孝义市仅留下半个皮腔影班。
3.碗碗腔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戏不成班”之说。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的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1)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而成。其旋律优美,柔和婉转,地方特色浓郁,语言诙谐、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碗碗腔的特色乐器是碗碗和节子,碗碗的金属之音质地清脆、明快,和唱腔曲牌的婉转细腻混同一体后,使人觉得清新悦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别有一番特殊的韵味。碗碗腔音乐为一种特殊的板腔体,有着完整和丰富的声腔体系,其唱腔板式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碗碗腔的调式为微调式。唱白板式主要有平标,流水、介板、滚白四种。武场乐器同中路梆子基本相同,独以碗碗和节子掌握节奏;文场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和二弦。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有两种唱法,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而“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上再翻高形成的。碗碗腔的假声拖腔,以“咦”、“呀”虚词唱出,加上呼胡、乐琴的滑弦伴奏,委婉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因此碗碗腔音乐很是迷人。
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
(2)碗碗腔的起源与历史。孝义碗碗腔的形成于皮腔。它生于陕西,长于孝义。据传,清代光绪年间,陕西省同州(今大荔县)一带连年灾荒,大批饥民渡过黄河逃难到晋南、晋中,一些皮影戏艺人也前来卖艺谋生。由于其行装简单,曲调通俗,剧目多是表现流行在民间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剧目直接抨击社会现实,直抒百姓心意,如《孟姜女》、《反徐州》、《五花马》引起当地人的思想共鸣。因此当碗碗腔传入孝义后很快被当地接受下来。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受到山西的中路梆子、孝义皮腔、汾孝秧歌等孝义地方戏曲和孝义民间艺术的滋养,结合方言语调的特点,在演唱、伴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
在清光绪中期,碗碗腔影戏班子逐年增递,并且引进了木偶戏和不少梆子剧目。清光绪末期,出现了兴旺繁荣景象班社多达70个,演出足迹遍及全省,远达宁夏、辽宁,大量上演移植剧目,并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艺人,如王宝栋、张立广、井润元、李付德等。
民国初年,由于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极为兴盛的碗碗腔皮影开始步步衰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境内仅存下十几个农闲搭伙的碗碗腔皮影班子,且都家当破败,演艺粗拙,演出质量低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0非常关心碗碗腔这一传统戏剧。1950年,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大胆创新,首次用皮影形式表现现代生活,演出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剧目,开辟了碗碗腔艺术发展的新途径。40年来,碗碗腔先后搬上了木偶和戏剧舞台,随着表演形式的变化,搜集创作了60多个曲牌,如《庆丰收》、《迎亲人》、《夜深沉》、《灯下吟》、《甜心头》、《倚门望》等。现今的碗碗腔音乐,板式丰富,唱腔多样,特别是女演员出现以后,唱腔更加优美动听,妩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