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陵

共 282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09:59

历史沿革

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李昞去世,葬于今址。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追谥其父李昞为元皇帝,重加修整墓冢,为“兴宁陵”。
1977年,咸阳市博物馆对兴宁陵进行了调查,调查有独角兽1对,石马2对,石狮1对。同年12月,咸阳市博物馆对兴宁陵保护范围进行规划。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兴宁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与勘探。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对兴宁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与勘探,初步搞清了陵园的整体结构布局,为陵园遗址整体保护规划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
兴宁陵

建筑格局

兴宁陵属于封土为陵的陵园形制,封土形状为圆形,底部直径13米,高约5米。封土南侧塌陷了一个大坑,坑长6米,宽3米,深约4米。陵园四周原有城墙环绕,在地面可以发现部分砖瓦堆积。陵园城墙平面形状接近方形,南北长371米,东西宽357米,城墙南部开设有门。门外两侧有一对门阀,门阀只剩下基础部分,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文物遗存

综述

兴宁陵从南向北计有天禄2座,鞍马4座,狮2座,均为两两相对。

天禄

天禄,俗名独角兽,因头有独角而俗名,两石兽保存完好,与永康陵的造型相同。长2.25米,因下半部陷埋入地,地面暴露高度为1.6米。头上独角已毁,呈站立状,在胸肌两侧刻出双翼。与唐顺陵天禄略有不同,其腹下有云状柱,把天禄与座连成一体。

鞍马

兴宁陵鞍马长2.05米—2.2米,半埋地下,地面暴露高度1.2米—1.27米,马头微俯,各种马具雕饰齐全,4件马均有残损。

石狮

兴宁陵石狮大部埋于土中,地面暴露长度1.3米,高0.96米。呈蹲踞状,胸部鼓凸,前肢上粗下细,向前蹬直,后肢曲蹲,颈上披毛,颚下有三缕须。两侧脸部为三层卷鬃。头后部狮毛向下披,成三大绺,末梢部略成三角形。前肢肘部两侧刻画翼状或火焰状纹饰,前后爪各四趾。后肢爪侧刻画卷毛。尾部侧弯或从大腿内侧向上贴于背部后呈三缕状,尾尖端弯曲向上。

石柱

兴宁陵西石柱完好,东石柱柱头佚失,其造型与永康陵石柱大体相同。兴宁陵与永康陵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柱身上未刻字,二是仅存的西石柱柱头最下层的八棱台座侧面有浅浮雕的垂幛纹,该纹饰又出现在中晚唐之际的文宗章陵的石柱头上。

石马

兴宁陵4件石马保存完好,石马多呈静态站立状,双眼圆睁,平视前方,额前两绺鬃毛分向两侧,中间垂下一杏叶。两耳多残,马面部筋骨突起,以纵向的凹棱表示出肌肉,嘴紧闭。马络头由两纵两横四根皮条组成。缰绳系于马面两侧,系绑于头顶,成一鼓突,缰绳紧贴马的左脸垂下。颈部鬃毛剪成短竖状或三花状。攀胸上一般饰5枚杏叶。马背部有鞍鞯,两侧有障泥垂下,下与马腹平齐。马臀部有鞦带,两侧各有3枚杏叶。马体壮硕,臀部浑圆,四肢粗短,前腿直立,后腿略弯曲。马尾或与踏座相连,或绑成一团。兴宁陵的两件牵马人身穿翻领或圆领窄袖袍服,两件石马人身穿翻领或圆领窄袖袍服,两侧开叉。腰系宽带,袍服前襟衣角塞在腰间。双臂屈曲,右手置于胸前,左手位于腰间,作握拳执缰绳状。

石人

兴宁陵石人现存5件。东侧3件均为持笏文臣造型。石人穿宽袖袍服,双手于胸前执笏,腰系宽带。腰带下系短裙,袍服下端垂至踏座,露出双脚,穿高头履。西侧3件均为双手拄仪刀的武将造型。石人穿宽袖袍服,袍服外穿裲裆,肩部以皮带相连。双手于胸前拄仪刀,圆形仪刀首,梭形刀格,方形刀鞘,直抵踏座。袍服下端垂至踏座,露出双脚,穿圆头小履。
兴宁陵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
李昞,即唐世祖,唐太祖第三子,李昞从小受到父亲李虎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一边学文,一边习武,练就一个好身板,练出一手好武艺。十三四岁就骑上骏马,随父亲南征北战,拼命杀敌,建有许多战功。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在战斗中几次保护父亲,李虎很喜爱这个儿子。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父亲李虎去世,李昞世袭了唐国公爵位,加封为柱国大将军。皇上多次派他领兵攻打北齐,他都能出奇制胜,打败敌人,凯旋而归,因此多次受到皇上的封赏,为国家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派李昞带兵驻守咸阳,以保京城长安的安全。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李昞病故,享年五十九岁,谥号“仁”,葬于咸阳。他的儿子李渊建立唐朝之后,追封他为元皇帝(简称元帝),其坟重新扩建,封为兴宁陵。

相关诗词

当代·寇养厚《咸阳唐世祖昞兴宁陵》
追尊帝号历千年,大冢犹存落照间。
业继先君承李虎,姻连首相佐杨坚。
经纶内政居高位,戍守边州握重权。
未料周隋皆短命,唐公践祚启新元。

史料索引

关于兴宁陵的位置,《关中胜迹图志》引《长安志》载曰:“在五云乡。周二里。”清乾隆《咸阳县志》曰:“代祖元皇帝陵。马《志》在县东三十五里。坐落萧城村正南三里。名兴宁陵。”

文物价值

兴宁陵前的石麒麟等石雕,系唐初武德元年的遗物,是李渊即位后为其父李昺追封为陵的。陵前石刻虽属唐作,但作者实是隋代的工匠,所以石刻群完全是隋代甚至北周时期的造型风格;兴宁陵前石马二对,东西相对而立,保存完好,雕刻也较古朴浑厚,别具一格;兴宁陵前的石狮也与“唐十八陵”有所区别,造型浑朴,气派雄威,显得其内在的力量特别雄强,是唐陵坐狮中较早的作品之一;兴宁陵前的石雕,有它特有风格,又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反映了隋至初唐雕刻的高度艺术水平,确为研究唐代石刻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兴宁陵虽为北周初年所修造,但陵前的石刻却为初唐武德元年所补造,雕刻造型和工艺风格带着明显的隋朝及北周特色。而且,陵前石刻的品类和数量都与后来的唐陵有很大差异。兴宁陵前的石刻均系镇墓扬威之物,它们造型独特,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石刻的布局陈设也为后来的唐帝王陵所仿效。这些石刻也成为研究唐代帝王陵墓的珍贵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6日,兴宁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兴宁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宁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街道后排村北。

开放时间

10:00—22:00

交通线路

渭城区内乘公交5路至东杨村站下车,即可到达兴宁陵。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