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天然塔
共 203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21
历史沿革
天然塔始建于晋代,相传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时所建。明代祟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宜昌人)认为原塔塔体低卑狭窄,且年久失修。把原塔拆掉,拟重建古塔时,崇祯帝自缢与李闯王兵败,清兵骤临宜吕外图,建塔事宣停止。
清乾隆十年(1745年),当地士民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资缺匠寡,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东湖县(今宜昌市)士绅徐经业(原南京太湖知州)、张古魁(原荆州道台)、王永言、卢鸿儒、覃永泰等捐资建天然塔。
现存天然塔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续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经过三年寒暑始成。
2007年,修缮。
宜昌天然塔
建筑格局
天然塔为砖石结构仿楼阁式高层建筑。塔通高48.3米。除基座外,塔身共7级。塔基座和各层塔室内外平面均为正八棱形。在青石基座上是用青白石石块砌筑的经过简化处理的须弥座。在须弥座八面转角处的下方均镶嵌有姿态各异的负塔力士石雕。
宜昌天然塔
从第二层起,各层塔身均用尺寸相同的条砖砌成清水墙面。塔体轮廓自下而上逐层递缩收分。造型挺拔秀隽,保存了唐宋以来南方多层砖塔的风格。该塔采用壁内折上式铺砌梯石条,从须弥座内(即底层塔室)循梯逐层上登,直至顶层。各层塔室分组错位辟出拱门,供游人远眺景色。塔体各层外周均用薄砖叠涩出檐,其下饰以砖雕如意三踩斗拱,既实用又美观。各层各面檐头上悬有风铃。进人各层塔室,地面为条砖“人”字形铺地。室顶亦用薄砖叠涩砌成八角攒尖顶。塔的顶层中央立有直经30多厘米的楠木柱,穿透顶层屋面,支撑着覆钵式的塔顶。屋面正中竖置用多种金属制成的形状各异的塔刹,玲珑挺拔,直插云天。
文物遗存
天然塔大门面江,门额正中刻“天然塔”三字,两边石门柱阴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整个塔体屹立高耸,寓意起到“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的天地人和谐作用,又以“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故定名为天然塔。塔门两侧石门柱上镌刻楹联:“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历史文化
宜昌天然塔
宜昌城士人为什么一如既往地不辞辛苦,不齐金钱,慨然以继修为己任,答案还是从5篇《重修天然塔记》中去寻求。何学青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东湖知县说:“形家言塔处巽地占文明、不宜弃、邑人士金以为然。”王春煦乾隆五十年(1785年)任宜昌府知府说:“东湖为古彝陵州,西南滨江,江之南有葛道山,为客山,屹然高耸。城东主山卑弱,受其镇压,且江水自西陵峡一束,经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東其势。”他列举的依据是:“故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其他三位官员在他们的《重修天然塔记》里都写了类似的原因。
从上述引用的文字中,可以概括出两点:一是修天然塔为了镇客山和镇水口;二是为了壮文峰,助起人文。而其渊源则来自晋人郭景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天然塔只是往日风水理论传承下来的一个表象。清代宜昌人士对风水理论最笃诚的要首推徐经业等人了,据(宜昌县志初稿》卷二十九介绍,徐经业“调傥敢任事凡邑中大营缮,可以辅地形振文风者,辄身任其劳,庀材鸠工,始终不倦,如天然塔鼓楼、奎星楼之建修,皆其所揆而经营者也。”由此可见,宜昌故往很多类似公益的建筑项目,大都与“辅地形振文风”有关。又因宜昌城背山面水洪水无情。这样,镇水口免水患的任务就要依赖此建筑承担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永远是办不到的。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意念的物化和某种精神的寄托载体,而不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抗洪防汛实体设施。所以,历史上当地修建了很多以“镇水口”为目的的建筑物,诸如黄陵庙、水府庙、杨泗庙、镇江阁、水神庙等等,但洪水一来,这些神庙是什么作用也不起的,并没有给老百姓攘除灾害,带来幸福。宜昌人民祖祖辈辈都经受过水惠的肆虐,都有着切肤之痛的体验。
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12月,天然塔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宜昌天然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天然塔位于湖北省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社区长江北岸。
交通
乘坐宜昌公交109路、B1路、B9路可前往天然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