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乡
地名由来:据《于氏书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老祖宗于氏从本县南峪迁居此地立庄,得名于家。
于家乡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33.5平方公里。于家乡是全县重要的钙石基地和大枣种植基地,境内还有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于家明清古村落,于家村的石头民俗旅游远近驰名。全乡现有耕地总面积11851亩。全乡2176户,总人口7058人。
近年来,于家乡在县委、县0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0提出的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张名片”的总体部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乡情出发,制定并完善了“念好石头经,唱好旅游戏,修好富民路,办好强乡厂,打好山区开发仗”的发展思路。全乡民营经济、基层党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心工程等实现新突破,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县委、县0评为“实绩比较突出单位”、“财政收入上台阶单位”、“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单位”。
2006年,乡化工厂与山西客商联姻,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乡化工厂技改,年产值1000万元。针对我乡钙资源丰富的优势,乡党委0-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的激励政策措施,下大力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从简单的钙石开采到中高级钙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建成了自主品牌的优质钙石基地。2006年,我们新建采石厂5家、灰窑2个、灰粉厂2个,全乡钙石年总收入达到1682万元。2006年,我乡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从单家至西柏山的全长10公里的乡级公路硬化,打通了于家对外的大门。为于家的旅游和钙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县委提出的建设省会西部生态经济强县要求,我们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向上争取太行山绿化工程资金,逐步实现全乡山场全部承包到户。2006年我乡水窑洼村引进万亩山场承包大户1个,现已种植柏树20余万株,其他承包户2个,种植柏树5000多亩,核桃、柿子、花椒3000余亩。
旅游业是于家乡的支柱产业,以于家石头村为龙头的民俗旅游在全省、特别是北京都有很大的旅游市场,于家的民俗和生态旅游及需做大做强,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好规划、重点推进、大力招商、合作共赢”旅游发展思路,内引外联积极对我乡旅游进行包装。重点抓好以于家石头村民俗旅游和麒麟沟生态旅游为主的两大景区建设。2006年,我乡投资30万元,完善了于家旅游发展规划和两大景区详规。投资200万元对当泉、高家坡、水窑洼民俗旅游景点的整合。通过做好每年一度的贡茶采摘节、旅游年会、重大节日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逐步拓宽于家旅游与县、省、全国旅游线路对接。
我们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总抓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做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工作。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天长单家至秀林西柏山全长10公里的乡级公路建设化;绿化上,我们结合旅游搞绿化,共栽植各种树木、花卉10万株;净化上,建沼气池100座;亮化上,全乡安装路灯100多盏;修建文化广场、活动中心、街心花园等综合设施20个,这些场所成为村民参政议政、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引导和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加强先进文化传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深入持久地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张扬传统美德,开展“五好家庭”、“优秀村民”、“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新建史家小学教学楼,完成了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教学质量连年提高。五年来,为各类中学输送人才100余人。全乡普遍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了83%。通讯、电力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1个村通了电话,新增移动、联通塔各一座,手机户拥有率逐年提高;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特别是南张井的红土嘴自然村通了路和电;有4个村实现了电视光缆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