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南调查队
(2022年2月20日)
2021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8.6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0.3亿元,增长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1414元,增加7684元,按现行汇率(1:6.376)折算为1276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7:45.5:48.8。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3.3%和33.6%,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3、5.2和2.8个百分点。(见图一)
(图一)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118.78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9.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3.9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21年全区户籍年末416456户,增长3.2%。其中,乡村145084户,下降1.5%;城镇271372户,增长5.9%。户籍人口962111人,增长1.6%。其中,男性481196人,增长1.4%;女性480915人,增长1.8%,男女性别比为100.1:100。城镇人口604038人,增长4.7%,占总人口的62.8%;乡村人口358073人,下降3.3%,占总人口的37.2%。(见表一)
(表一)2021年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二、农村经济
2021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占地比为46.7:53.3。全区粮食总产量21.8万吨,增长0.7%。农业总产值7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4%(见表二)。
(表二)农 业 总 产 值
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籽、蔬菜、水果、生猪年内出栏、家禽出栏产品产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小春粮食、油料产量略有下降(见表三)。
(表三)农 业 生 产
乡村振兴不断提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全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15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达4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2个,成功举办2021年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夏季发布会,2021年乡村休闲农业营业总收入55.5亿元。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建设区镇村三级电商体系村级服务站点18个,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2021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7亿元,增长20.6%。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建立巴南区农业品牌发展储备库,落实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43万元实施品牌奖励。成功申报重庆名牌农产品11个,认证绿色食品20个,二圣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资金450万元支持。
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全面打出扩面、挖潜和政策激励等增粮“组合拳”,狠抓撂荒地整治,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2021年完成机械化耕地86万亩,机插面积16万亩,水稻机收18.2万亩。坚持生猪产能提升和非洲猪瘟防控“两手抓”,加强对17个新建标准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督导,新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美丽乡村不断升级。深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30.6万个、5.6吨。持续推进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完成水产养殖尾水整治308.4万吨。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重点水域及重点人群常态化禁渔执法检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创新“五制”工作法等经验做法,提档升级农村院落150余个,建成示范线15条。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66.4亿元,增长11.7%;实现总产值1050.4亿元,增长12.8%,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871.0亿元,增长19.9%。规模工业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总产值133.6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实现总产值737.5亿元,增长21.7%。规模工业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1.6亿元,增长50.5%;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总产值0.9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实现总产值664.0亿元,增长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201.7亿元,增长38.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总产值2.9亿元,增长41.5%。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汽车、摩托车、成品钢材、商品混凝土、硫酸、纸制品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显示器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见表四)
(表四)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规上工业经济效益中,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21.0亿元,增长15.5%;利润总额90.7亿元,增长61.9%;亏损金额3.1亿元,下降56.9%;应收账款净额144.4亿元,增长2.6%;产成品存货29.3亿元,增长21.3%;应交增值税23.5亿元,增长42.2%;利税总额118.1亿元,增长54.8%;税金及附加3.9亿元,增长4.2%;资产负债率为52.7%,下降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1.04%,提高3.2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0.4万吨标准煤,增长0.8%。其中,原煤6.4万吨,下降9.2%;天然气10771万立方米,增长1.3%;电力172009万千瓦时,增长2.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2.2亿元,增长12.6%;实现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392.2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614万平方米,增长33.4%;房屋竣工面积866万平方米,增长4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0亿元,增长4.5%。建设与改造投资234.0亿元,增长67.1%,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增长33.1%。房地产开发投资378.9亿元,下降15.1%,其中,住宅投资282.0亿元,下降15.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33.0万平方米,下降2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15.3万平方米,下降14.5%。商品房销售额409.3亿元,下降10.8%,其中,住宅销售额345.8亿元,下降7.3%。商品房施工面积2211.1万平方米,下降9.8%;商品房竣工面积283.6万平方米,下降19.4%;商品房空置面积219.2万平方米,下降14.0%。(见表五)
(表五)2021年房地产开发
五、国内贸易与消费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7亿元,增长20.1%,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4亿元,增长15.5%。全区商品销售总额1081.3亿元,增长36.3%,其中,限上商品销售总额725.2亿元,增长43.8%。批发业销售总额643.4亿元,增长52.3%,其中,限上批发业销售总额491.1亿元,增长62.4%。零售业销售总额382.7亿元,增长16.9%,其中,限上零售业销售总额226.1亿元,增长15.4%。住宿业营业额12.5亿元,增长24.0%,其中,限上住宿业营业额0.9亿元,增长41.9%。餐饮业营业额42.7亿元,增长26.7%,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7.0亿元,增长33.0%。
六、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市能级品质显著提升。轨道交通18号线、轨道交通24号线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建成市政道路建设21条,共计28.6公里。打通断头路5条,完成11个严重拥堵节点的工程改造施工图设计。启动人行天桥建设4座,基本建成山城步道(花溪步道)建设20公里。花溪河湿地公园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贯通工程—巴滨路李家沱段、延伸工程—巴滨绿岸段有序推进,黄溪河、一品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已开展进场前期工作。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944户,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2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67.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示范形象基本形成。
城市综合管理成效显著。狠抓市容秩序管控,扎实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各类占道经营摊点3.4万处,查处“违停”2200余辆次、违规渣车676台次,查办占绿毁绿案件35起、违法建筑470处。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实现全区主要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95%。清理卫生死角2600余处、暴露垃圾992余吨、牛皮癣37.8万余处。做好设施整治维护,人行道维修维护面积约0.9万平方米,车行道维护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各类护栏1.6万米,城市道路完好率达98%。优化城市视觉空间,新增城市绿地约63万平方米,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33.2万平方米。改善公共照明服务,新增路灯390盏,全区照明设施亮灯率、完好率均达99%以上。突出生态环境治理,清运全区生活垃圾12.1万吨、餐厨垃圾2.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注重景观节点打造,在各公园广场、城区节点栽植鲜花83万盆、面积约1万平方米。实施福鹿大道、渝南A段等绿化项目8个,栽种花草绿植369万余株,面积达24.1万平方米。落实厕所革命,完成10座新建、改建公厕工程,建成投用10座“劳动者港湾”。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服务不断优化。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25.9亿元,增长28.3%。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84万人,下降9.9%;货物运输量2970万吨,增长27.7%,其中,公路运输量2917万吨,增长28.2%,水运运输量53万吨,增长8.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1年末,全区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6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08公里,乡道里程达312公里,村道里程达3485公里。铁路枢纽东环线达到通车条件,渝湘高铁建设工程及惠民站、南彭站等附属工程有序推进。渝黔高速扩能建成通车,渝湘复线控制性工程五布河特大桥基本完成,渝赤叙高速启动开工仪式,沿江高速长寿二支线项目正在初设阶段。佛耳岩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完成富江LNG加注项目的水工部分竣工验收,完成全国唯一长江岸壁式清洁能源加注试点项目。建成通车月华路、丰羊路、圣灯大道等41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100公里,提高城乡互联互通水平。新开行公交线路6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条,增加2条公交线路运力,更换城区公交站名23个。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姜家接龙片区8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涉及7个镇街、18条线路,建成投用渝南公交枢纽、云篆山公租房首末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完成跳石公交站规划改建工作,积极配合做好李家沱三角岗、鹿角贾平保养场、界石万象城公交站场前期规划工作,确保公交车辆安全运营。
邮电业务不断发展。202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9亿元,增长19.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2.6亿元,增长20.6%;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1.9%。全年邮政函件58.3万件,包件593.4万件,特快专递6.4万件。
八、对外经济和文化旅游业
对外开放持续拓展。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温江花木进出口园区形成有效联动。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获批纳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效率逐步提升,利用GMS直通车牌照开通从重庆到老挝万象的直达班车,新开通到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亚线路。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2021年成功获批西部内陆省市第一个GMS(大湄公河次区域)行车许可证,并成功开通跨境直通车。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9亿美元,增长44.5%。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81.5亿元,增长5.1%,其中,出口131.6亿元,增长12.3%;进口49.8亿元,下降7.6%。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承办温泉康养文化与水中运动康复高端论坛暨2021年重庆温泉康养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将东温泉项目纳入全市温泉项目进行推介。举办2021年巴南民宿项目招商推介活动,集中签约项目6个,推出20余处闲置房屋、院落,助推全区民宿旅游百花齐放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古镇温泉赏花二日游”线路,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东温泉景区、东温泉—南温泉旅游度假区分别通过国家4A级景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复核。成功创建南温泉、西流沱滨江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熙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
文化事业扎实推进。全年举办全区性大型群文活动53场次,镇街文化站群文活动1972场次,群文创作荣获全国级奖7个,荣获市级奖34个。全区藏书总量77.4万册,年阅读流通数91.3万人次,年收刊供阅读39.3万册次。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有线电视用户23.1万户。
九、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有所下降,财政支出保持稳定。2021年全区实现辖区税收总收入107.2亿元,增长3.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2.2亿元,下降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4亿元,下降5.1%,其中,地方税收收入39.2亿元,下降5.2%。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71.9亿元,下降9.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3亿元,增长0.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7亿元,增长32.8%;公共安全支出7.3亿元,增长15.9%;科学技术支出1.6亿元,增长0.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亿元,增长2.8%;节能环保支出2.9亿元,增长3.3%;城乡社区支出13.2亿元,下降19.6%;农林水支出8.0亿元,增长1.5%;交通运输支出2.2亿元,下降22.3%;教育支出16.7亿元,增长2.3%;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下降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8亿元,增长21.8%。
金融业稳步增长。202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53.9亿元,增长11.8%,其中,个人储蓄余额747.5亿元,增长1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60.1亿元,增长14.6%,其中,短期贷款128.6亿元,增长6.6%;中长期贷款922.3亿元,增长16.4%;其他贷款9.2亿元,下降20.2%。按行业分,农业贷款2.4亿元,下降25.9%;工业贷款87.0亿元,增长25.5%;建筑业贷款24.2亿元,增长31.6%;商贸业贷款36.3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贷款33.8亿元,下降1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86.7亿元,增长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4.1亿元,下降0.1%;其他贷款785.5亿元,增长15.9%。
保险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2亿元,增长0.4%,其中,财产险7.4亿元,下降5.3%;寿险17.8亿元,增长3.0%。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21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63家,增长37%,科技型企业累计达3717家,总量居全市第二。加快环重庆理工大学“一核一谷一带一园”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重庆理工大学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谭建荣院士专家团队创新中心”顺利入驻。全区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8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全区孵化平台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入驻创新创业主体303个。国际免疫研究院、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获评重庆市2021年度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西南果品营养研究院获评新型研发机构(初创型)。累计建成各类科技研发平台9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81个。申请专利4162件,增长37.3%;授权专利3586件,增长91.9%。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辖区内普通高校招生21515人,在校生69113人,毕业生14366人。区属普通高中招生4624人,在校生13481人,毕业生3892人;职高招生12484人,在校生32644人,毕业生8864人;初中招生10095人,在校生30208人,毕业生7978人;小学招生13259人,在校生67649人,毕业生9417人;学前教育招生10426人,在校生37397人,毕业生11766人;特殊教育招生35人,在校生157人,毕业生0人;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95.8%,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100.0%,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树立先进典型,1名教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名教师获第六届“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力推进名师工程,新遴选13个名师工作室,招收培训优秀教师187人。开展各级各类名师评选,建立健全名师考核奖补、动态管理制度,累计培养市区级骨干校长2人,重庆市名师奖2人,特级教师1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名师18人,市级骨干教师246人,区级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56人。
十一、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市区共建橄榄球队代表重庆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决赛中勇夺第六名。组团参加重庆市第六届运动会,共有2人8次打破4项重庆市市运会纪录,共获金牌41枚、银牌42枚、铜牌30枚,获得4个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28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创新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服务站。推进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工作,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近1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大力举办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相继举办了2021巴南区“全民健身月”系列线上活动、“绣球花开•幸福时光”2021年中国体育彩票巴南石龙欢乐跑、楚河汉界•古镇争霸2021中国体育彩票“丰盛古镇杯”象棋名人邀请赛暨成渝双城(巴南—温江)象棋交流赛、2021中国体育彩票“领跑成渝•重庆坐标”城市定向赛等赛事活动 。
卫生服务更加完善。项目建设不断深入,全力推进区疾控中心整体迁建等10个建设项目,区精卫中心住院部改扩建工程投用,李家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路物流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能力建设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巩固拓展区人民医院“三甲”创建成果,成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市级卫生镇覆盖率100%。入选全市唯一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国家试点。建成市级健康促进医院6所,获评市级优秀健康单位1个,甲级乡镇卫生院8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100%。全区“八苗”接种率99.98%,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60.8万剂次、110.1万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平均管理任务完成率均为100%。
人口计生持续加强。不断完善生育支持,全面落实产假、护理假等政策,广泛开展孕优检查,全区共有1625对育龄夫妇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103.7%。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争取中央资金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项目2个,下达资金230万元,谋划建设巴南区托育服务指导中心。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率先出台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区级补助政策。现有托育机构21家,开放托位1220个。全面落实计生扶助,核定奖扶对象31626人、特扶对象3251人,发放计划生育奖扶特扶和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356.4万元。对3387名(含奖扶四级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落实“3+X”联系人制度,发放传统节日、“满十”生日等慰问金117余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民政
城乡居民收支持续增加。2021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4569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24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392元,增长8.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1565元,增长5.6%;衣着消费支出3934元,增长9.7%;居住消费支出6137元,增长9.5%;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501元,增长13.2%;医疗保健支出4001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16元,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23元,增长10.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08元,增长5.2%;衣着消费支出1255元,增长13.6%;居住消费支出2924元,增长11.4%;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72元,增长15.2%;医疗保健支出2220元,增长11.7%。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积极实施稳岗就业政策,全年就业培训人数16281人次,新增就业人数25760人,其中,企业21703人;个体经济组织911人;灵活就业3146人。城镇参加养老保险25.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2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6万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64.4万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997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民政事业成效突出。全区城乡低保对象8173户、10853人,特困人员6700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956万元,临时救济人员1313人。新建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个、村级互助养老点29个。在5个街道试点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提供“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设立“家庭养老床位”20张,由镇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签约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新登记备案养老机构3个,新增养老床位208张。首个区级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开工建设,设置普惠养老床位333张。加快医养融合,全区57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100%。新改投用区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点1个,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增至734张,有意愿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全区现有村委会198个,居委会115个。
十三、资源、环境和社会治安
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2021年全区售电量408386万千瓦时,增长14.5%,其中,居民售电量101410万千瓦时,增长12.7%。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碧水行动”,持续开展水污染治理,启动“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建设,花溪河综合整治完成排水管网近60公里,生态绿道3公里,4座水质净化站全面启动主体工程,全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已全覆盖,8个镇街污水厂升级扩能技改项目全部投运。深入实施“蓝天行动”,严格落实中心城区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开展辖区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工作,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20条,完成油烟治理50家,实现7天空气质量预报。深化施工工地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分类管控制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8天。深入实施“田园行动”,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攀钢钛业公司钛石膏渣场环境隐患排查,对农村污水治理设施进行排查,推进医疗废物电子联单工作。开展1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技改初设编制,开展涉镉行业排查整治、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点。深入实施“绿地行动”,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管行动,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0.5万亩,完成营造林任务15.7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0公顷主体工程已销号。深入实施“宁静行动”,全方位优化夜间作业审核,推行夜间作业申报审核全程网上办理。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指导帮扶力度,城市建成区声环境总体稳定。2021年全区碳排放强度预计为0.70吨/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22%。全区各污水处理厂减排项目稳定运行,主要大气污染物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下降完成率达标。
2021年,全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5467件,破案数3418件。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南调查队(2022年2月20日)2021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据统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8.6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0.3亿元,增长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1414元,增加7684元,按现行汇率(1:6.376)折算为12769美元。 | RAG-ES | 2024-10-23 |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7:45.5:48.8。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3.3%和33.6%,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3、5.2和2.8个百分点。(见图一)(图一)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118.78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9.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3.9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21年全区户籍年末416456户,增长3.2%。其中,乡村145084户,下降1.5%;城镇271372户,增长5.9%。户籍人口962111人,增长1.6%。其中,男性481196人,增长1.4%;女性480915人,增长1.8%,男女性别比为100.1:100。城镇人口604038人,增长4.7%,占总人口的62.8%;乡村人口358073人,下降3.3%,占总人口的37.2%。(见表一) | RAG-ES | 2024-10-23 |
(表一)2021年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二、农村经济2021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占地比为46.7:53.3。全区粮食总产量21.8万吨,增长0.7%。农业总产值7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4%(见表二)。(表二)农 业 总 产 值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籽、蔬菜、水果、生猪年内出栏、家禽出栏产品产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小春粮食、油料产量略有下降(见表三)。(表三)农 业 生 产乡村振兴不断提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全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15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达4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2个,成功举办2021年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夏季发布会,2021年乡村休闲农业营业总收入55.5亿元。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建设区镇村三级电商体系村级服务站点18个,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2021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7亿元,增长20.6%。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建立巴南区农业品牌发展储备库,落实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43万元实施品牌奖励。成功申报重庆名牌农产品11个,认证绿色食品20个,二圣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资金450万元支持。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