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又名北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主殿为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净土寺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净土寺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造型美观,构图精细,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文化
文化特点
净土寺天宫楼阁,既是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其仿木构建筑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对研究金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
建筑特点
净土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金代原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用筒、板瓦覆盖,檐头镶以绿色琉璃。檐下斗拱四铺作,出琴面昂。角柱有显著的侧脚升起。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多次修葺,尚存原貌。扇面墙绘有明、清时期彩画。大殿天花、藻井及天宫楼阁的混金作法,是金代少见的珍品。整个天花藻井的构图繁复,反映了金代室内装饰绚丽多彩的时代特点。
历史
建筑历史
据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
文物保护
净土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综述
净土寺,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数当心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中间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旁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下层四周置平座,设栏杆,四面各开一门,共八门。仔细观察,可发现殿内四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庄严雅致,阁内壁板上绘佛像。仰观殿宇的顶部,顿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都是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