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纪念馆

共 7107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4-05-30 15:59

历史沿革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邓氏宗祠始建,为清末著名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的祖祠。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朝廷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抚恤银,邓氏族人用其中4万两扩建了宗祠。百年来,邓氏宗祠曾几度兴废。广州解放前夕,邓世昌之侄邓干卿为纪念先祖邓世昌,在宗祠内创办世昌小学,自任校长。
1951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宗祠被农会收归公有,世昌小学迁出。
1952年,宗祠先后为广州市南区卫生科和广州市产院使用。
1957年,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第二分所。
1994年3月25日,占用了邓氏宗祠37年的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第二分所从祠堂迁出。随后,广州市政府拨专款重修邓氏宗祠。
1994年8月,邓世昌殉国100周年之际,中宣部正式批准在邓氏宗祠成立邓世昌纪念馆,为广州市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代管。
1999年,邓世昌纪念馆归入海珠区,由海珠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筹管理。同年,海珠区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了海珠博物馆,两馆同为一址。
2006年,投资近300万元,将邓世昌纪念馆旁原区环保大楼修葺后作为海珠博物馆的馆舍。并陆续修整了邓世昌纪念馆门前道路和周边环境,扩大了馆内展览场地,改善了参观环境,还制作了以邓世昌生平事迹为主题的大型浮雕——“中华英光万世雄”。
2007年,在广州市、区委宜传部的支持下,共拨专款近80万元用于创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对邓氏宗祠后花园进行了改造,进一步优化了馆内的参观环境。海珠区财政局每年均下拨一定经费用于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的管理与建设,已累计下拨1000余万元。
2008年,广州海珠区财政局又下拨经费对邓世昌纪念馆第七展厅进行了改造。

建筑布局

综述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中的邓氏宗祠内,东邻海珠区政府,南向邓世昌纪念小学,北面背靠历史悠久的海幢公园。面积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邓氏宗柯为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坐北朝南,广三路,中路三间两进,青云巷两侧为厢房,四角建角楼。前院有照壁和门楼,东西各有一门,石门额分别镌刻“燕翼”、“贻谋”。正门按一品官员规格,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长条花岗石为基础,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砖砌墙,以进口为柱和梁架,屋顶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有前后座,用两廊相连,并在四角各建1座阁楼。另有东院和后花园、东西门楼、前院和照壁等。正门门额上书“”字样,两侧挂有“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的楹联。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馆内还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

展厅

展厅布局
邓世昌纪念馆展厅布局共设有7个展厅,其中6个展厅位于邓氏宗祠内,常年陈列《邓世昌与甲午海战》,第7展厅为独立展厅,用以举办各类临时展览。邓氏宗祠后花园的平房主要作为总务后勤区,其中有两间青少年多功能互动室、一间办公室。祠西的馆含共6层,首、二层作为展览厅,举办历史文化、艺术等各类专题展览;第三层为《韩艳剪纸艺术》展览室;第五层为藏品库房;第四、六层为办公场所。
基本陈列
《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图文井茂,兼有实物,并在馆内配备DVD循环播放配来片《甲午风云》,形象地展示了邓世昌的生平事迹。2009年,馆内工作人员编写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展览大纲,进行展览改造,拟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手段作为展览的辅助方式,并增加实物、场景复原、伤旧文献等,进一步充实展览内容,便展览形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临时展览
韩艳剪纸艺术作品展
邓世昌纪念馆利用已有的馆藏资源,通过引进展览、合作办展等多种办展方式,每年均策划举办临时展览10个以上及巡回展览5个以上。较大规模的临时展览有:2002年《秦号生书画展》;2004年《纪念居廉逝世100周年书画展》《岭南名家麦华三遗作展》《海珠区收藏家协会文物展》;2005年首届海珠区《红荔牌红米酒杯》书画大赛展;2006年《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暨雕塑家彭天暖先生美术作品展》;2007年《詹慧颗、张远怀旅游门票展》;2008年《盛世颂和谐漫西展》《百姓藏宝展》;2009年《国玉华辉——林祝华甄藏和田玉器服》《千娇百如——韩艳“美女“人物剪纸艺术作品展》《辉煌之路海珠情》摄影展等。
《国玉华辉一林祝华珍藏和田玉器展》
《国玉华辉一林祝华珍藏和田玉器展》:展出林祝华个人收藏的61套和田玉器,时代从宋代到明清,包括各种容器和摆件等,是广州来难得的和田玉器展。
《秦粤生书面展》:为纪念中国著名书法家、印学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秦派书法创始人秦零生诞展102周年,2002年邓世昌纪念馆展出了秦零生先生从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作品。广东省文史馆等多个单位的领导嘉实均出席了此次展览活动。
流动展览
邓世昌纪念馆制作了多套流动展览,如《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忠魂颂》《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团——台湾问题图片展》《乡土文化——黄埔古港人文历史图片展览》《韩艳剪纸艺术》《春潮润海珠——海珠区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展》。每年均拓展新的送展领域,陆续把展览送达市、区的中小学、珠海教育实践基地、少年宫、图书馆及各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展览范畴不断扩大。据统计,2008年度,参观流动展览的师生人数高达13万多人次,有效地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馆内延伸到馆外。

馆藏文物

综述

邓世昌纪念馆有陶瓷类文物500件,书画类藏品740件,剪纸艺术品20件,砚台150件,玉器、广彩及其它藏品200余件。藏品来源主要有征集、接受捐赠、上级部门转交的途径来收集藏品。藏品类别主要以陶瓷类文物、书画类藏品、具有岭南特色的剪纸、玉器、砚台、广彩为主。截至2019年末,邓世昌纪念馆藏品数为3570件/套,珍贵文物29件/套。
1999年,以海珠博物馆成立为契机,投入近18万元资金向社会征集了大型瓷板画,黄少强的梅花图。区大原行书以及卢子枢山水图等一批有价值的书画藏品。此外,韩艳剪纸艺术展邓世昌纪念馆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接受捐赠类物品1600余件,主要以书画类,陶瓷类为主。其中书画类物品740件,有汉代的木牍,清代李文田手书的对联、王文治、商承柞手书的甲骨文字、张大径收手书的金文对联及陈融、刘彬华的书法作品。较为珍贵的捐赠品有清代居廉花鸟图册一套14页,此册页的捐赠为研究岭南西源提供了珍费的实物史料。剪纸艺术家韩艳每年都将自己的一部分获奖作品无偿捐赠。广彩艺术家刘致远也将自己的广彩作品《广彩织金骤》交给海珠博物馆珍藏。海珠区收藏家协会捐赠了史前恐龙蛋化石、史前龟形化石、旧石器时代的斧状砍砸器、新石器时期的单孔(石质)刀、彩绘几何纹(陶质)罐、汉朝弦纹三熊足(陶质)谷仓、四系弦纹(网质)盖罐,有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玉斧、玉壁等一批较有价值的玉器杂项藏品。

重要藏品

清代居廉花鸟图册:一套14页,28X22厘米。册页画有绣球、菊花、杜鹃、紫薇、海棠、芙蓉、玉兰、桃花、紫藤等十二种岭南山花。画家运用“撞水撞粉之法”,将岭南地区人们所熟知的花卉草虫搬上画面,刻划入微,在近代岭南画坛上有借鉴作用。宋代青釉堆塑宝珠盖罐,高64.6厘米,器身饰有铭文“元符三年”。
清代端州麻子坑玉兰纹砚
清代端州麻子坑玉兰纹砚:石质,长宽15.8X10.7厘米,厚1.6厘米。雕工精美,利用砚石中的蕉叶白巧妙构图。
清代广州织金彩瓷开窗人物瓷碟
清代广州织金彩瓷开窗人物瓷碟,高2.2厘米,口径20.6厘米,碟心有“姚”字款。

藏品保护

邓世昌纪念馆2007年投资38.8万元购置了文物库房密集架,对书画、陶瓷等文物做到了分门别类存放,改善了文物的存放环境。书画室和陶瓷室分别安装3台2P的空调。使文物长期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此外还在书画藏品中摆放樟脑、防霉防虫片,驱赶细菌、害虫,使藏品得到保护。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邓世昌纪念馆发挥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馆内临时展览的有关信息。1994年邓世昌纪念馆成立之时,为纪念甲午名将邓世昌殉图100周年,海珠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警备区、海军广州基地政治部及邓氏后人组成的广州市海珠区军民凭吊邓世昌代表团,赴威海市千里凭吊邓世昌,并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羊城晚报》《旷州日报》派出记者随代表团全程报导,威海当地媒体也争相报导此次活动,扩大了邓世昌纪念馆的社会影响。纪念馆每年均以“八●一”、“9.17”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9月17日是邓世昌殉国114周年纪念,纪念馆邀请了部分新兵及附近街道的民兵到馆内参现,举行了祭祀仪式,缅怀民族英雄邓世昌。2009年,纪念馆与海珠区委宣传部、海珠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海珠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15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从当年5月份一直延续到9月,其中有“第十届我爱祖国海疆航模比赛”。航模比赛包括“致远”号模型外观制作竞赛、“致远”号模型电动自航竞赛、自航帆船竞赛等项目。据统计,共有50多个学校,500多人参加了此次比赛。
邓世昌纪念馆
此外,邓世昌纪念馆主动寻求与教育部门合作,已与多所大中专学校和中小学建立了共建关系,如广东药学院、广州市第五中学、南武中学、江南中学、南武小学、邓世昌小学。2009年3月17日。海军兵种学院在邓世昌纪念馆隆重举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幕仪式,该院将每年组织政工学生到馆参观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纪念馆与共建单位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为共建单位的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例如:广州市第五中学部分学生长期到馆担任义工;从广州大学择优选出讲解员,定期免费培训,节假日到馆进行义务讲解。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共建单位到馆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例如:每年邀请海珠区的小学(如邓世昌纪念小学)组织一年级学生到馆举行入队仪式。

学术研究

邓世昌纪念馆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选定了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除了爱国海军将领邓世昌外,还有玉器、陶瓷。书画、古建筑等方面。多位干部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经过专家。学者及全馆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纪念馆历年来主要出版或参与出版了如下书籍:
2004年,配合广州海珠区宣传部。区文联、区文化局编印了有收藏价值的《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一书。2004年。将征集。获捐之馆藏文物。艺术珍品付梓酬世,出版了《海珠藏珍》一书。囊括了200余件馆藏文物。如史前恐龙蛋化石。新旧石器时代之石斧及彩圆罐,清代到现代众多大家之丹青妙晶等等。
2006年出版了《居巢居康白描手稿》《居巢居康研究》《居巢居康白描手稿》将居氏后人保存100多年的手稿第一次呈现于世,面《居巢居廉研究》是第一都较全面研究二居及其绘画艺术的学术专著。
2008年配合市,区文物普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春》,此书约20余万字、近千张图片。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文物史迹,中编为古村镇和历史街区,下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书首次系统、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海珠区历史文物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情况,为掌握海珠区的文物家底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2008年,纪念馆与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辑了《文史纵横》海珠区专辑。
2009年9月,邓世昌纪念馆与海珠区教育实践基地共同编印了青少年读物《民族英雄邓世昌》,部分免费赠送给区内各中小学。

合作交流

2004年6月22日,海珠区为岭南书画之乡,邓世昌纪念馆举办了以岭南画派开山鼻祖居氏的生平及其艺术为内容的讲座,百余位市、区领导和50位隔山书画院人员多加了此次讲座。
2008年,邓世昌纪念馆的有关国志赴威海举行了凭吊邓世昌和北洋海军烈上的活动,并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馆长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会,商讨邓世昌纪念馆展览改造事宜。2009年6月,纪念馆派三位同志到威海参加了北洋海军建军120周年学术研究会,进行交流学习井挖掘邓世昌的有关资料。2009年选送业务干部参加广东省文物局主办的三普数据浓入系统培训,并前往河南安阳、浙江宁波等已验收合格的地区学习文物普查工作的先进经验,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2009年7月,派员前往北京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参观,学习此先进的管理经验。2009年,为借鉴其他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派员去福建博物馆、中国闽台源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学习。

所获荣誉

2008年11月,邓氏宗祠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2月,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09年08月07日,邓世昌纪念馆被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2012年,邓世昌纪念馆被评为
荣誉
邓世昌纪念馆还是广州市海珠区的,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历史作用

相关人物

民族英雄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清同治六年(1867 年)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邓世昌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相关历史

清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清光绪七年(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涎里2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