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与博物馆的跨界能擦出什么火花?

联商网资讯

共 5049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9-10 20:03


2019年至今,「国大一小时」在每周六/日用一小时的时间邀请各行各业的城市精英探讨“理想跋涉、现实努力、生命意趣”,也带着形形色色的顾客共同探索“现代人的趣味主义”。随着这些自有IP阵营逐渐扩大,杭州国大城市广场将自身打造成长期IP,文化、商业与自身定位紧密结合,这样独特的“生态构造”使得国大成为商业体中最为独特的存在。


今年八月,国大开启首档秋季专栏《国大一小时·心中的宝藏》,与浙江省内七大博物馆展开一场古与今的对话,将博物馆文化带入商圈,始终坚持将文化赋能商业的发展模式。


据悉,此次《国大一小时》将邀请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吴晓力作为文博治愈使者,共同打造全新专栏《心中的宝藏》,联动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浙江省内七座博物馆,一起探索它们的使命与宝藏。

这一期,国大邀请了宁波博物院院长王力军,带大家与历史面对面,一起来回顾一下。
▵ 视频回顾

吴晓力:今天邀请到宁波博物院院长——王力军研究员。他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型院长,从事文物工作已经有30多年。先后主持完成众多重要发掘任务,曾承担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大运河申遗、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发表过非常多的论著。

今天,让《国大一小时·心中的宝藏》作为一个机缘,让王力军院长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使者,围绕历史文化与公众面对面。


馆藏古今

王力军: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港通天下,馆藏古今》,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件宝藏。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宁波博物馆最大的一件藏品,同时也是我心中的宝藏。它是由著名设计师王澍先生设计的,从宁波的地理元素和文化继承的特征出发,建造设计了这座精美的建筑。用16个字来形容它的外观:仰视如山,俯视如船,远看似墙,近看如房。把宁波的山水为特征,以宁波的传统文化为表意,融入建筑。外墙采用当地的毛竹,使冰冷的清水泥带上了江南竹文化的文明和柔情。


宁波旧城改造的最后遗存砌在了宁波博物馆的墙上,其中最早的的砖瓦是距今2000多年的汉晋时的墓砖,而绝大多数则是明清时期民居上的砖瓦。这是老宁波人600多万人的共同记忆。王澍先生也以宁波博物馆获得了国际建筑领域最高荣誉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我想介绍的第二件藏品是1976年出土于宁波鄞县云龙甲村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此钺背面上半部分是相向而立的两条龙纹,下半部分是头上戴着羽冠,奋力划船的四个人。在春秋晚期的战国,南方人以船作为交通工具,是我们生活方式之一。

从另一方面来看,浙江地区特别是河姆渡文化,沼泽纵横,河流密布,河流是非常难以跨越的,只有鸟儿能在空中自由飞翔,所以他们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这个纹饰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羽人竞渡纹的纹饰。

越民族古称百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民族,从江苏南部,沿着整个东南沿海半月形分布到东南半岛。中国龙舟文化就是分布在这个区域,这件铜钺说明,龙舟竞渡之习俗可能早已盛行。虽然这件藏品的体积不大,但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它也是镇馆之宝之一。


第三件是1975年出土于宁波和义路唐代海运码头遗址的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

越窑指的是发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东汉汉晋时期,兴盛于唐、五代时期的一个浙江地区的窑口。它的三大窑场,一个在上虞,另外两个在宁波的上林湖和东钱湖,是中国最早烧出青瓷的地区。这件藏品上面是一个茶盏,底下是一个盏托。

在唐、五代时期最盛行的一种饮茶方式叫煎茶,把茶饼用火烤得很干,碾得很碎,再过筛。茶叶处理好后烧开,要滚三滚,每次沸腾都有严格的要求。喝的时候很烫,茶里需放盐。这件藏品就是用来做煎茶的,茶口稍大,不太深,杯身较宽,底下有一个盏托。


陆龟蒙曾经在他的诗里面写过“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越窑。当时有一种瓷器,称之为秘色瓷。秘是神秘的意思,神也;色是颜,气也。

用秘色来表示它的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也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喝茶时,给予越窑瓷器里上品极高的称赞。但宋代以后,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秘色瓷了,只存在于文献。直到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了记有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的物账本,才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

这件藏品完全符合秘色瓷的特点。如冰似玉,外观看起来就像冰一样,又像玉一样。整个的茶盏托里就像盛了一碗汪汪的水,非常地润,不得不为当时人们高超的制瓷工艺而感叹。


第四件是清末中期以来宁波婚俗中的十里红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些民俗是亘古不变的,其中一个就是婚俗,拜天地、拜父母等习惯保留了千百年。在清代中期以后形成的十里红妆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

万工轿是十里红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谓是国宝。万工轿有300多个人物,基本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人物;顶上是文魁星,女子乘坐万工轿出嫁把文魁星带到夫家,希望将来能生出状元。万工轿选取中国传统喜庆的红色,代表着热烈温暖和吉祥。


宁波帮博物馆有一座“世谊号”航海天文钟。它的背后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可是在80年代我们和英国在谈判的时候,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特别是在82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谈判几近失败。

这时候一位宁波人——包玉刚先生站了出来。包玉刚先生是撒切尔夫人丈夫的朋友,经常在一块打球。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中英双方谈判僵持,包玉刚先生给撒切尔夫人送了两件礼物。

第一件是一节跳绳。包玉刚先生告诉撒切尔夫人,作为政治家,需要坚持锻炼,时刻保持强壮。

第二件是邀请撒切尔夫人以私人身份到上海,为自己的“世谊号”巨轮下水仪式剪彩。西方的船在下水之前,都会请人来砍断缆绳,让船划到海里。而这个砍断缆绳的人必须是女性,这是西方的传统。


那么请撒切尔夫人来的目的,其实是有一个以非官方的身份让撒切尔夫人来到上海,接触中国一些部门在桌面上谈的问题,也看看中国社会的变化,撒切尔夫人欣然接受。

同时包玉刚向撒切尔夫人表示为了支持她,自己会在英国订购三艘船。当时英国造船业已经开始衰败,所以包玉刚清楚自己是在赔钱,但他明白自己的目的是让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的工商界有地位,从而中英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包玉刚以及以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宁波人为香港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是后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人。这段历史非常重要,我把这一件藏品分享给大家,也是想分享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故事。

还有一件藏品同样也不是黄金白银,而是一本簿子——《宁波旅港同乡会理事会记录》。1967年李达三先生倡议当时在港的宁波籍人士组建旅港同乡会。服务宁波,联络乡情,以香港的繁荣和祖国的富强为同乡会的宗旨。记录中详细记载了宁波旅港同乡会历次理事会中参加人员,商讨议题,以及会议结论等内容。

我们一般看到的历史都是政治史,但对于日常生活里,特别是比较小的一些组织,很难有这么详细的记录,而这些东西反映了当时从60年代到80年代整个香港社会那批最卓越的人是如何在香港的政治经济风云的变化中保持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国际上出现重大灾难时他们是如何做捐款动员的。这件藏品就是历史的见证。


最后一件藏品是“笑舞台”账册,它会带我们回忆的是让我们全体华人都难以忘怀的一位老人。

“笑舞台”是上世纪上海的一家剧院。1920年,邵逸夫先生的父亲买下了剧院,并把它交给邵氏兄弟经营。邵氏兄弟以此为基础,在1925年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也就是今天的邵氏电影业的前身。邵逸夫先生以他的收入经营为基础,发明了流动电影机,而且把业务发展到南阳。

“笑舞台”的账册记录了一些社团、个人来赊账、买票、还钱等琐碎的记忆。在账册里可以看到邵逸夫先生在他的经营过程中锱铢必较,有些人觉得他太抠门。可就是这么一个抠门的老人,在其一生中为中国大陆地区捐献了超过100亿港币。这本账册见证了这位107岁的宁波老人一生是如何经营的,并且如何拥有如此伟大的情操。

三江潮涌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大运河是中国内部流域的文化纽带,而海上丝绸之路是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线路。一内一外的两大文明线路在宁波交汇,形成了宁波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既是江南水乡,也是国际港城。

宁波博物馆在2008年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有71000多件藏品,囊括了金石、玉、陶瓷各种品类的文物。2012年,宁波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宁波博物馆荣入了宁波的公共文化品牌榜榜首。2020年8月,宁波博物馆和宁波帮博物馆进行合并,组建了宁波博物院。


宁波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三个。一是“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分7个部分,以从河姆渡文化,到中华民国建立7000年间宁波城市发展史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演绎为主线,把宁波的历史浓缩在24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能全方位从历史维度了解城市的品格、文化底蕴。


第二个基本陈列是“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此展览打破时空,把宁波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字号以及宁波人的生活方式浓缩在以街区还原为展览形式的展厅里。是宁波博物馆最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的热门展览。


第三个是“竹刻艺术”——秦乗年捐赠明淸竹刻珍品展,陈列大多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

除此之外,宁波博物馆以人民为中心,从以展出文物为重心转为为大众服务。我们力求把每一个展览变成一场立体式的社会活动,每年超过120万的观众走进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可以称之为宁波文化的核心枢纽之一。

关于考古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多年前,我们整个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文化自信心被彻底摧毁,天朝上国被几艘坚船伤得体无完肤。一批有志振兴中华的年轻人,开始去往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梁启超、梁思成等人回到中国,根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找到了夏商的国都。后来有一批学者沿着黄河流域找到了5、6000年前乃至于7000年前的遗迹,重新建立了我们的文化谱系,也建立了文化自信心。


考古学在被我们定性以后,到今天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是学科渗透,现在是学科融合,学科借鉴,全面进入整合研究。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今后从考古工作者手里传递的文物将更有说服力和历史活力,更能证明被遗忘、被埋没的历史。我们只有记住来时的路,才能走好现在的路,更能看到未来的路。

对话


吴晓力:今天您到这里来做交流,让宁波博物院走向社会更广泛的空间,探索更加多样的大众角度,是不是会有更多新的创意以及具体方法?

王力军: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不仅是关于博物馆人的,还要听听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我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听到热爱博物馆,热爱服务传统文化人士的想法。

在新技术下,展览方式、交流的形态,以及博物馆之间、展品之间的交流,包括向公众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都会发生的剧烈的变化。我们这100年来,没有一个人预测到过电视信号、互联网,所以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无法预测未来的50年、100年会发生怎样的大变化。

但是我坚信一点,只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核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想,而且我们的博物馆事业一定是和国家、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对博物馆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观众1:宁波博物馆的志愿者情况是如何的呢?


王力军:宁波博物馆建馆以来,服务百姓、社会,实现了从物到人的根本性的转变。百姓博物馆、大资源观、文化惠民是建馆三大理念,至今也是宁波博物馆运营的法则。

志愿者工作是博物馆一个重要内容。宁波博物馆最早对博物馆志愿者提出“五化”,志愿者要做到专业化、普及化,数据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双方共同利用博物馆的平台为公众服务,志愿者不是博物馆的附庸,不是弥补博物馆人员不足。

我们希望能成为中国博物馆志愿者的交流平台和共同家园。我们把尊重和志愿者放在首位。


观众2:国家教育部门推出双减政策,那博物馆怎样把自身功能放大到学校或其他平台和载体中?

王力军:博物馆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性。我们触摸历史,从历史里面吸取经验,接受文化传承,为我们的未来建立更加强大的自信,这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

我们和中小学合作开展课程,也和高校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和社区合作进行文化对接,把博物馆文化和社区结为一体。这些都是博物馆突破自己的围墙,突破传统工作方式、研究领域,让全社会参与,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百姓的博物馆。


全程视频回顾点击此处跳转观看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