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礤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01:17

地名由来:1962年12月,取明代黄茶、礤头两地各一字而得名黄礤公社。1983年,称黄礤区公所。1986年,称黄礤镇。

2016年7月,农业部认定黄礤镇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丰佛手瓜)。

黄礤镇位于新丰县境北部,东与马头镇、连平县为邻,南与丰城、梅坑两镇接壤,西、北与翁源县交界。全镇总面积24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户数 4071,总人口18070人,其中农业人口 17881人。

黄礤旧称黄茶,因文献缺失或语焉不祥,明朝之前其历史难以考究,镇内围人墩遗址曾出土周代文物,是全镇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营盘村是古代官府驻守重地。待至明庆乾隆三年(1569年),长宁(新丰)置县,才有黄茶铺约、礤头约之称。清、民国、建国初期不断分属不同地区的管辖。1959年,在黄茶地区设立营盘公社,为黄礤地区第一次设置镇级机构。1962年把翁源县礤头乡的四个大队与营盘公社合并,组成一个公社,各取其一个字,称为黄礤公社。镇内居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为客家群体,逢年过节有炸油角、打米饼、裹粽子、舞瑞师、舞纸马等风俗。黄礤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是东纵队北江支队的一个大本营,解放战争期间是北一支队重要的后方基地和战场。建国后划为革命老区镇,在梁坝村和营盘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黄礤属山区镇,地势从东北向西递减,是青云山脉的一部份。境内高山林立,千米以上大山有十多座,全镇平均耕地海拔550米。黄礤呈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夏天昼夜温差15℃左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夏天气温比较清凉,冬天有下雪、结冰现象。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912.6毫米。

黄礤山林面积广阔,木材蓄积量大,有较好自然生态环境。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5158亩,水田面积10567亩,旱地面积4591亩,山地面积33.6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黄礤镇经济较为落后,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耕作,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番薯、芋头等品种。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101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农业总产值6200万元。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粮经比例达3.7:6.3,反季节蔬菜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种植面积达23000亩,产量6万多吨,产值5.6千多万元。其中佛手瓜常年种植面积达8000亩,产量5.3万吨,产值4千多万元,是省人大“一乡一品”扶持项目。佛手瓜、尖椒、玉角获得中国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目前已形成北片四个村为主的产菜区、中片粮菜混种区,西片种粮区的生产格局。

新丰樱花峪

樱花峪现已盛开的品种大多是寒绯樱,花朵呈粉红色,一串串的犹如铃铛悬于枝头。两边的山坡上,一树树怒放的樱花,似一团绯云。走近细看,那是八重樱,花梗细长而下垂,又像一盏盏红灯。簇簇花朵以蓝天白云

历史沿革:

古称黄峒,原属贵松县地。

明隆庆三年(1569年),划归长宁县后分设黄茶铺和礤头两个约。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两约合并称黄茶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增设梁坝乡。

1949年,隶属新丰第一区。

1952年,改属新丰第五区。

1957年,称营盘乡。

1959年,称营盘公社。

1962年12月,取明代黄茶、礤头两地各一字而得名黄礤公社。

1983年,称黄礤区公所。

1986年,称黄礤镇。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