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13-01-01 00:00

2013年,全县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开放促发展,优势化强势,对接珠三角,融入大郴州,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永郴融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环保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承接转移和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内力提升,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克难攻坚,奋勇争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态势。成功争取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省唯一的两型社会示范县、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金字招牌,跻身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强县。

一、综合

全县“三量”(经济总量、人均均量、运行质量)同步提升。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2.2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63.67亿元,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2556.6元,比上年增加4906元。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64.3:26转变为9.2:64:2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68.7%和29.0%。全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9719.04元,比上年缩小384元,城乡收入比为1.83:1。

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7.55亿元,增长17.4%,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2%。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80.12%。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2.8%,其中农业增加值12.89亿元,增长2.0%;林业1.18亿元,增长10.7%;牧业5.95亿元,增长2.4%;渔业1.52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0.23亿元,增长11.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5.43千公顷,增长1.0%;油料种植面积12.32千公顷,增长10.0%;蔬菜种植面积11.35千公顷,增长6.8%;烤烟种植面积1.85千公顷,增长4.52%。全年粮食总产量22.91万吨,下降2.4%;油料产量1.92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26.93万吨,增长18.9%;烤烟产量0.56万吨,增长18.9%。全年出栏生猪66.85万头,增长0.5%;出栏牛2.42万头,增长12.6%;出栏羊4.21万头,增长5.0%;出笼家禽660.1万羽,下降0.6%;水产品产量2.25万吨,增长3.2%。受干旱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67万公顷,成灾面积1.45万公顷,绝收面积0.31万公顷。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6亿元,增长7.7%。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339处,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80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2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66万千瓦,增长4.7%。

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0家,县级11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15.6亿元,增长89.1%。带动基地总产值5.31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14.82亿元,增长117.38%。实现利润1.36亿元,增长43.4%。实现利税1.45亿元,增长28.7%。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9个,增长31.8%;合作组织成员1.45万人,增长23.6%。

全县新建干线公路9.21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0.2公里。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45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134个,新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1857个,全县共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9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56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32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24个,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2个,解决2.8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个。投资718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8个,布置垃圾收集点283个,配备村保洁员2415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83.4亿元,增长6.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465.9亿元,增长6.7%;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4户,比上年增加5户。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48.3亿元,增长1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4%,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9%,拉动经济增长8.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8.6%;重工业增长12.6%。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15.5%;高耗能工业增加值127.3亿元,增长26.7%;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17.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5.3%。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3.6%;制造业增加值136.52亿元,增长13.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14.6%。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0.53亿元,增长16.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9.51亿元,增长12.5%。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2.33亿元,增长17.1%;制造业利润总额16.9亿元,增长11.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0.3亿元,增长42.9%。

全县煤炭产量186万吨,实现税费1.97亿元。全年发电量3.01亿千瓦时,下降10.3%;全年共生产白银2200吨、黄金7.4吨,其他有色金属19万吨,实现税收2.89亿元,增长11.6%。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亿元,增长12.4%。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1.2亿元,增长1.5%。商品房销售面积116734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1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7万平方米,增长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6万平方米,下降36.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3年全县继续实施了“园区大会战”、“水利建设年”、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等项目攻坚活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1.79亿元(不含农户),增长35.1%。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3个,新开工项目275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25亿元,下降36.9%;第二产业投资103.83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71.71亿元,增长57.3%。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7.87亿元,增长72.8%。全县基础产业投资继续加强,完成投资78.32亿元,增长36.7%;民生投资1.81亿元,增长72.4%;生态环保投资2.15亿元,下降4.4%。工业投资103.8亿元,增长31.2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8.97亿元,增长65.0%。

全年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213个,项目总投资728亿元,计划109元,实际完成投资122.5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12.4%。郴永大道、银都大道、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碧塘广场、永鑫环保10万吨/年重金属废渣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万森医疗康复器材生产、蚕丝家用纺织用品加工、高亭源和油茶基地建设、鲤鱼塘生态苗木产业园、黄岭山生态园等项目、翠竹宾馆、复和农贸市场、油麻供销商贸城、农村环境整治、碧水小学、马矿棚户区改造、龙山豪庭、县法院审判法庭扩建、丰尚国际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6.56亿元,增长32.5%。商品房销售面积11.67万平方米,下降40.96%;商品房销售额3.16亿元,下降21.0%。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5000套,已建成项目分配入住876套,面积4.35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亿元,增长13.2%;分地域看,城镇零售额41.0亿元,增长16.6%;乡村零售额14.2亿元,增长3.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2.9亿元,增长10.5%;零售业零售额26.9亿元,增长17.9%;住宿业零售额1.6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2.8亿元,下降4.4%。

全县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29.6亿元,增长17.3%。从行业看,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55.9亿元,增长22.9%,占贸易业的比重为43.1%;住宿营业额3.9亿元,增长12.0%(其中限上住宿营业额0.8亿元,增长24.8%)。餐饮业营业额5.7亿元,增长15.8%(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11.6亿元,增长21.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36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494万美元,增长222.7%。其中出口总额16429万美元,增长81.8%,出口额位居全市县市区第二,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2%。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5694万美元,加工贸易10735万美元。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白银、铅和打火机。

全县新批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9341万美元,增长28.8%。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9341万美元,增长28.8%。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个,实际对外投资50亿美元。引进境内省外项目64个,实际到位资金25.4亿元,增长7.3%。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境内省外项目56个,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3.6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出租20万平方米。全外派劳务197人,增长3.7%。

积极推进旅游开发战略合作,龙华山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争创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一期规划纲要实施先进单位”,黄克诚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5家,其中,3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480.5万人次,增长22.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75.15万人次,增长22.9%,接待入境旅游者5.35万人次,增长18.6%。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8亿元,增长24.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78亿元,增长56.9%,旅游外汇收入490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增长6.5%。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23.6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周转量21.5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水运旅客周转量2.63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61亿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84亿元,增长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6亿元,增长12.9%;电信业务总量2.49亿元,增长5.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万户(包括小灵通),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7户/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4.6万户,增长6.5%;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4.4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34万户,增长9.4%。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20.47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2亿元,增长20.7%,上划中央“两税”4.10亿元,增长18.0%,上划中央所得税0.54亿元,增长10.2%,实现税收收入7.19亿元,增长15.1%,占财政总收入比重35.1%;非税收入8.43亿元,增长28.9%,占财政总收入比重41.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6.65亿元,比年初增加13.15亿元,增长1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4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3亿元,增长14.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66亿元,比年初增加7.12亿元,增长23.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04亿元,比年初减少0.97亿元,下降5.7%;中长期贷款余额21.61亿元,比年初增加8.30亿元,增长62.3%。

年末全县5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4亿元,增长2.2%。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0.68亿元,下降9.3%;财产险保费收入0.72亿元,增长16.1%。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0亿元,增长25.0%。其中,人身险赔款0.55万元,增长39.1%;财产险赔款0.45亿元,增长18.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2所,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0.2万个,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4300万元,发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348万元,资助高校学生1910人次。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9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93人,在校生2485人,毕业生585人。普通高中招生2117人,在校生14200人,毕业生4732人。初中招生6940人,在校生17097人,毕业生4323人。普通小学招生10475人,在校生54138人,毕业生6972人。特殊教育招生12人,在校生70人,毕业生1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380人。各类民办学校109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24205人。实施教育工程建设项目近150个,完成68所村小维修改造和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县教育基金会爱心助学覆盖面继续扩大,高中阶段升学率、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与长郡教育集团合作创办长郡文昌中学,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67.9亿元,增长19.8%;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增长237.3%。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全年专利申请248件,增长14.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件,增13.8%。专利授权124件,增长10.7%。全年科技项目立项10项,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县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15个,新增2个。拥有驰名商标1个。

全县全年新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359个,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262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66批次。工业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9.1%。全县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5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建成353家农家书屋、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送戏下乡94场。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县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3.5万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22.0%。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工程覆盖用户3.1万户,农村有线及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发展用户1.1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完成593个20户以下自然村7556户覆盖任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成放映4110场次。我县创作的广场舞蹈《银都?橙韵》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摘取桂冠,小品《看电影》荣获全省“欢乐潇湘”文艺汇演金奖。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55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1个,村卫生室356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918张。卫生技术人员182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67人,注册护士1138万人。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195个,体育馆2座,运动场2个,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125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8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25.3万人,76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承办和协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共4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批准建设用地101.94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9.65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5.76公顷。补充耕地91.83公顷,净增加耕地52.1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8万公顷。实施省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个,建设规模达2571公顷。

年末全县已发现矿产2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3种。煤炭储量达3.8亿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 ,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4个,比上年增加4个,实施资源危机矿山找矿项目5个,比上年增加3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9个。

全县人均水资源4896.54立方米。总用水量2.8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31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190.9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4425万立方米。

县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8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0分贝。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区面积为5.14平方公里。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08万吨和0.34万吨,氨氮排放量0.1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0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建成环境噪声点位达标率100%。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0.25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5.7%。全县单位GDP能耗0.747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8.3%。

全县建有省级自然环境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8179.5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278.0万立方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54.5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66.7公顷,完成荒地造林面积3406.7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平方米,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700.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5.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5.61%,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

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9起,比上年减少13起;死亡24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10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人,比上年减少0.026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95人,比上年减少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42人,比上年减少0.119人。全县年末汽车保有辆5.01万辆,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5起,下降23.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2.8人,下降0.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66.93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全县常住人口55.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15万人,乡村人口31.30万人。城镇化率43.56%,比上年提高2.84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10.37‰,死亡率4.47‰,人口自然增长率5.9‰。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1091人,发放奖励扶助金157.1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14人,发放扶助金59.0万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3.4元,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11127.4元,下降19.83%;经营净收入618.9元,下降86.29%;转移性收入9076.1元,增长269.22%;财产性收入561.0元,增长46.10%。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4.3元,增长13.5%。其中工资性收入6747.6元,增长93.84%;家庭经营纯收入2574.7元,下降73.89%;转移性收入2206.8元,增长1737.37%;财产性收入135.2元,下降78.41%。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65.5元,下降20.25%。其中食品支出3872.7元,下降13.83%;衣着支出1191.5元,下降31.33%;居住支出1474.3元,增长82.9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43.8元,下降16.00%;医疗保健支出168.2元,下降70.81%;交通通信支出546.9元,下降48.2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976.6元,下降29.32%;其他商品和服务2.0元,下降99.33%。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81.1元,增长46.01%。其中食品支出2121.9元,增长19.69%;衣着支出603.8元,增长88.39%;居住支出1128.4元,增长94.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60.9元,增长28.55%;医疗保健支出229.8元,增长4.18%;交通和通信支出297.3元,下降17.7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976.4元,增长166.47%;其他商品及服务62.6元,增长13.2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7%,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7%,比上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1.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0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25平方米。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8.6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6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6% ,比上年增加0.02个百分点,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1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万人(其中职工的3.50万人,退休人员的0.70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65万人(其中职工的3.44 万人,离退休人员的1.21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00万人,本年新增人数0.7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7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50万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0.63万人,在外务工总收入19.13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1.09万人,参合率达104.6%,为全市最高。全县共有152961人次享受新农合补偿,补偿总额14642.71万元。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04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5328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546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22620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2106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47元,较上年提高3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17元,较上年提高14元。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1000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598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5.6%。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20张,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数3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1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36.1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12.6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3.7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11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时光轴

RAG17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13年,全县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开放促发展,优势化强势,对接珠三角,融入大郴州,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永郴融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环保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承接转移和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内力提升,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克难攻坚,奋勇争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态势。成功争取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省唯一的两型社会示范县、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金字招牌,跻身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强县。一、综合全县“三量”(经济总量、人均均量、运行质量)同步提升。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2.2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63.67亿元,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2556.6元,比上年增加4906元。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64.3:26转变为9.2:64:2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68.7%和29.0%。全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9719.04元,比上年缩小384元,城乡收入比为1.83:1。RAG-ES2024-09-11
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7.55亿元,增长17.4%,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2%。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80.12%。二、农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2.8%,其中农业增加值12.89亿元,增长2.0%;林业1.18亿元,增长10.7%;牧业5.95亿元,增长2.4%;渔业1.52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0.23亿元,增长11.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5.43千公顷,增长1.0%;油料种植面积12.32千公顷,增长10.0%;蔬菜种植面积11.35千公顷,增长6.8%;烤烟种植面积1.85千公顷,增长4.52%。全年粮食总产量22.91万吨,下降2.4%;油料产量1.92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26.93万吨,增长18.9%;烤烟产量0.56万吨,增长18.9%。全年出栏生猪66.85万头,增长0.5%;出栏牛2.42万头,增长12.6%;出栏羊4.21万头,增长5.0%;出笼家禽660.1万羽,下降0.6%;水产品产量2.25万吨,增长3.2%。受干旱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67万公顷,成灾面积1.45万公顷,绝收面积0.31万公顷。RAG-ES2024-09-11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6亿元,增长7.7%。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339处,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80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2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66万千瓦,增长4.7%。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0家,县级11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15.6亿元,增长89.1%。带动基地总产值5.31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14.82亿元,增长117.38%。实现利润1.36亿元,增长43.4%。实现利税1.45亿元,增长28.7%。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9个,增长31.8%;合作组织成员1.45万人,增长23.6%。全县新建干线公路9.21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0.2公里。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45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134个,新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1857个,全县共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9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56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32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24个,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12个,解决2.8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个。投资718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8个,布置垃圾收集点283个,配备村保洁员2415名。RAG-ES2024-09-11
浏览 6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