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得名”,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其坞墙是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
文化
文化特点
悬泉置遗址因其东南谷内2公里有汉唐名为“悬泉”的水泉而得名,这里是两汉以来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处,还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现代人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建筑特点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历史
建筑历史
悬泉置遗址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挖掘,揭露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出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文物保护
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悬泉置遗址出土了汉简、兵器、家具等物品若干,遗址现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多件,其中内涵丰富的简牍即达1.5万余枚,其他遗物如以质地计,有铜、铁、漆、木、陶、麻、皮毛、丝绸、纸张、粮食、兽骨等门大类,如以用途计,则有货币、兵器、家具、工具、猎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等。
保存尚好的驿站地基显示这里曾像一个袖珍城市一样居住普通居民,还原了悬泉置的岁月轨迹。考古工作结束后经过复原,这里成为一个供人参观的汉代遗迹,门前还修建了小小的文物保管处。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四季皆宜,春夏最佳。
用时推荐
1-3小时
营业时间
拟修建成景点,现暂不对外开放。
占地面积
22500平方米
地址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甜水井东南2公里吊吊泉沟口西侧
交通
自驾:从敦煌市出发,全程65.2公里,途径阳关东路、S314,沿着S314行驶38.5公里后左转,再行驶6.3公里,即可到达。
门票/收费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