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该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
文化
文化特点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时期远跨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建筑特点
清净寺为石构建筑,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祝圣亭内立《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记》。长方形的寺门,尖拱形的门楼,诞生于北宋的清净寺,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踏入门楼,眼前四道高大的尖拱门逐层内凹,给人一种纵深之感。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成的门楼,在国内颇为少见。
历史
建筑历史
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是当地第一座礼拜寺;1310年,来自波斯设拉子的穆斯林重修了寺院,所以其风格受到波斯设拉子当地清真寺的影响,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正是重修后的遗存。
文物保护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一直受到泉州群众保护。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敕[chì]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地嵌安于寺北墙壁上。
文献记载该寺曾于1310至1311年艾哈玛德和1350年金阿里等在元代2次修缮;1403年至1424年间徐迥逊、1507年夏彦高、1567年夏东升、1608年林日耀等明代的4次扩修。然而通过发掘,发现地层中的建筑遗存保存有宋代3次,元代3次,明代4次等修建地面。1952年,整修门楼,解决门楼漏水,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1957年,把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保护范围为寺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物,东至通巷,西至围墙,南至涂门街,北至八卦沟。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修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览馆,重修西面围墙。
主要景点
清净寺
门楼
清净寺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除了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二重皆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门楼后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则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望月台
门楼顶部为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乃伊斯兰教“斋月”前,伊玛目(教长、阿訇)率乡老在斋月前及斋月末站立于台上观望初升新月,决定穆斯林封斋(斋戒)和开斋日期的地方。望月台上,筑砌墙垣环绕。南墙正中,内、外各砌饰一尖拱墙龛。北墙正中,筑开一登台人口,左右壁嵌镶两块汉语阴字“月”、“台”石刻。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望月台亦采用了中国建筑文化结构与文化含意,月台周围东、西、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状如城堞(原应是24个尖拱小窗),象征中国农历四季气候之分季节。台之四角,耸立四座造型独特,纤巧玲珑的阿拉伯式尖塔,成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建筑。
南墙
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于墙高1.82米处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顶楣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
奉天坛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
明善堂
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伊玛目(阿訇[hōng])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
祝圣亭
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由于小平台被居民占筑为灶舍,两石碑长期隐藏于厨房内,不见天日。1953年维修清净寺时,为保护这两块石碑,拆除了厨房。1983年夏修缮清净寺时,又新建石构碑亭(祝圣亭)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