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牌三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由浅入深
发牌三年,“5G+工业互联网”和是多少?
“加法”成效显著
三年时间,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尤其是自2019年工信部推进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以来,行业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应用深度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延伸。
如何突破5%?
首先,就是企业主观能动性不足。因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受制于工业场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但国内很多企业还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在投入5G技术改造前需完成企业内部网络、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改造,所以其实目前很多工业企业尚未达到5G应用的条件,实施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5G部署和应用成本偏高。相对于4G网络,5G网络工作在更高的频段,信号衰减更快。为实现同等覆盖,需要布设更多的室内外基站,同时,5G基站的功耗是4G的两倍左右,大大增加了5G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现在5G工业终端、芯片、模组、网关等5G工业应用的关键产品种类较少,尤其是动辄上千元的价格也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部署5G应用的积极性。
再次,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由于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不同场景对网络要求更是千差万别,很难像2C一样形成通用模式进行大规模复制推广,目前运营商也没有“5G+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维的相关经验,尚未形成清晰的合作模式。此外,短期内难以建立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盈利模式,但5G网络建设投资大,这就意味着资金缺口大,行业建设前景不容乐观。
最后,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尚未建立。5G和工业互联网的网络架构都较为开放,很多重要数据很容易“暴露”在外,受到手段多样的攻击,而统一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领域的核心标准和体系等安全防控体系尚未制定,这就使得现有很多的防护技术难以应对。
从加法到乘法
中国目前5G基站、5G应用创新应用、5G标准专利、5G终端连接数均居全球首位。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中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仍在起步阶段。
那么,如何做好5G和工业互联网这道加法题,加速释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做到锦上添花?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巩书凯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突破现有的掣肘难题,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强发展基础,分类施策推进;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跨领域。联合工业各领域龙头企业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核心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共同促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产业生态。
很多专家认为,深入场景破解问题和构建促进各方积极性发展模式,是影响未来“5G+工业互联网”发展在技术和商业两个维度需要应对的关键。
深入应用场景,需要加快5G标准的制定。当前5G正逐渐渗透到企业核心生产场景,但现有工业网络难以满足对现场级数据的高实时、高可靠的直接采集诉求。虽然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 R L LC)和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三大特性,弥补了传统无线技术的不足。但对于工业无线网络而言,eMBB并不能满足要求,因为工业实时协议依赖于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如U R L LC标准所述,而这只有在R16版本才会具有。但目前市场上可用的5G技术其实对应是基于R15版本,所以在5G R16版本正式商用之前,现有的5G还不能满足工业现场的通信网络需求,所以要想深入场景,还需加快5G相关标准的商用步伐。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商业模式需进一步探索。现在“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网络建设及运营投入巨大,不同的服务与场景对网络的带宽要求、网络资源消耗等各不相同。同时,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和后期使用成本都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无论对于运营商、设备商还是工业企业,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对整个生态的商业模式都构成了巨大挑战。
策划: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