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

联合创作 · 2023-07-26 00:23

地名由来: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2023年7月,郯城县被确定为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郯城县入选。

2022年12月,郯城县被确定为2022年度山东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

2022年12月,郯城县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1年12月,郯城县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

2021年12月,郯城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

2021年9月,郯城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6月,郯城县上榜2021年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名单,代表农产品为坚果(花生)。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郯城县人口数量为88.52万人,位列临沂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

+查看更多郯城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郯城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南临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县、河东区、罗庄区、兰陵县接壤。郯城建置始于夏商时期的炎国,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秦朝设郯郡,两汉时改称东海郡,唐朝改称郯城县。郯城曾长期作为郯郡、东海郡和徐州刺史部等州郡治所,是古徐国文化的发祥地。

郯城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有“鲁南粮仓”之称,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青少年足球改革试点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等称号。

截至2021年底,郯城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景区、开发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04.7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亿元。

郯城县境内地层除东部山丘和西北部零星孤山有基岩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出露地层从老到新:太古界泰山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四系等。构造主要位于沂沭断裂带内,有四条大的断裂经过辖区:1、昌邑—大店断裂;2安丘—莒县断裂;3、沂水—汤头断裂;4、唐吾—葛沟断裂。构造活动特征:沂沭断裂带处于郯庐断裂带的中段,纵贯山东中部,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淮河分布,是山东省境内最主要的新华夏系断裂带,属深大断裂构造带,沂沭断裂带对山东省中部的构造格局、地貌景观、地层展布、岩浆岩发育、矿产以及地震等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海拔最高184米,最低26米。地貌以北部、东北部丘陵,中部山间平原,南部平原三种类型为主。共有大小山头20余个,除东北部的马陵山外,一般都是孤立的小丘,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流向多为自北向南,均为季节性河流,郯城县主要河道50条,全长637.9公里。沂河、沭河纵贯县境,为过境主要河道。其次还有分沂入沭水道、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苏鲁边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等,基本具备承接客水、排泄内涝的功能。

郯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光充足。历年以来年平均气温13.9℃,年平均降水量867.7mm,年平均日照时数2362.4小时;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8.6℃(2002年7月14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3.4℃(1969年2月5日);全年无霜期204天。灾害性天气种类比较多,主要有暴雨、干旱、雷暴、冰雹、大风、寒潮、大雾、霜冻等。

历史沿革: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

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纪。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八年(前418),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

周显王十四年(前355),楚灭越后,其地又归楚。

直至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行郡县制。

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

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

其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秦州,东濒东海,西南到洪泽湖一带,为本县建置盛期之一。

汉承秦制。

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县建置更趋复杂。

先是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仍旧。

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

晋初,复称东海郡,郯县属之。

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改郡为州。

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

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又行州县。

唐武德四年(621),郯县属泗州。

唐贞观元年(627),省入下邳,称郯城乡。

“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

元和间(806—820),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

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

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

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

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民国二年(1913),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

民国十四年(1925),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

民国十七年(1928),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

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

民国二十八年(1939)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马头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又攻克郯城。

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

民国三十年(1941)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

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

此间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苍山)二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

1950年5月隶属临沂专区公署。

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并沿用至今。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