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
共 4618字,需浏览 10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淮军公所原为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庙宇废弃。
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奉旨率淮军至保定,接替任直隶总督。
淮军公所
清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该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作为李鸿章所辖淮军在保定的公祭、驻防机关,并兼有安徽会馆功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下特旨将这座昭忠祠中轴线上的一路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即李鸿章享堂。
民国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淮军公所废弃。
民国十五年(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该祠。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军区驻淮军公所。
196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淮军公所变成机关家属宿舍。
2000年,淮军公所东廊月洞门抢修复原。
2023年9月23日,淮军公所博物馆 (中国古戏楼博物馆),完成修缮后全面启动试运营,并在首月内免费向游客开放。
建筑格局
结构
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清代徽式祠堂建筑和北方清式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群,集公祭、管理办公和公所为一体。淮军公所坐北朝南,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古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东部为建筑群,西部为园林区。东南部为徽派风格建筑、东北部为北方风格建筑。淮军公所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石为原材料,以木架构为主,装饰上雕梁画栋,并且具有屋顶和檐口的装饰。
淮军公所分7个区域。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
淮军公所祭场后院的两个垂花门。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
特点
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整体布局严谨,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马鞍形的椽架上,都雕琢有花鸟,器物,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柁檩正迎面,在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钿,并配有泥金,白色的柱顶石(鼓磴),四周雕以连方花序。柱顶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在每幢建筑物外面的砖雕,诸如门楣上方、山墙、墀头等,用青砖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构思浪漫而洒脱,工艺娴熟而自然,或花鸟、或人物、或走兽。中路的北院,两侧廊子内通往两侧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
主要建筑
综述
淮军公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主要包括:迎宾院大门、迎宾院、戏楼、正殿院、昭忠祠、公所院、义学、厨房、役房等。
迎宾院
迎宾院大门
迎宾院大门,即淮军公所的正门,为在迎宾院南居中间开出的一间过道门。三个尺寸较小的方形门口置于高大牌楼的下端,门口四周均用汉白玉条石镶嵌,上雕有精细的花草图案。正门两侧原有一对汉白玉座狮,另外大门外正南对过原有一高大的砖雕照壁,高约4米,长约10米,下部造型装饰为“须弥座”,上部为硕大的照壁,照壁图案上部是“旭日东升”,下部是“海水江牙”,中间为“鲤鱼跳龙门”,四周为一圈深砖雕,照壁已被拆毁。
迎宾院为进入淮军公所正门第一进院落,为当时公所主持人员和宾客活动的场所。呈四合院形制,配房与正房之间有廊相接。倒座七间,中间三间为门厅,其余四间为倒坐,后墙封后檐与牌楼门墙体平齐。整个迎宾院横披窗均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细,屋面阴阳瓦,两山码头墙,花瓦脊两端置正吻。
戏楼
戏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是整个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也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戏楼内部四周环以二层看台,原用隔扇隔成包厢,是供不同身份人员搞大型活动的地方。
戏楼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戏楼顶部采用西式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达5吨。戏楼内部精雕细刻,多为“砖、木、石”三雕及彩绘等。戏台顶部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其顶部正中雕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整个藻井用了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不仅造型工艺精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让戏台上的声音通过藻井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
正殿院
东西回廊各有一月洞门通往东西两路,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做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东廊月洞门于2000年抢修复原,西廊月洞门已毁,仅留有痕迹。
昭忠祠
淮军公所的西路与李鸿章专祠暨中路建筑隔一火巷,为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徽式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昭忠祠的大门五开间,进深3间,中间3间梁架满轩正贴式,轩梁满浮雕,雕各种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及人物故事。南檐柱为透雕花罩,雕福寿万字。两稍间与东西回廊相接。大门仅存四开间,西稍间已毁,屋脊为鱼龙吻花瓦脊,东端吻脊完好保存。
公所院
东西两路四合院的两座大门,与倒座房连成一体,形成一组沿街建筑,除大门外座北朝南。东路两进院,前后院均为正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痕迹,已拆毁。四套院落均为小式硬山式建筑,清水脊、跨草盘子、蝎子尾,墀头、槛墙或干摆或细丝缝,大门墀头上的深雕狮子滚绣球。
其他
淮军公所还有义学、厨房、役房、大校场、荷花塘区等建筑区域。这些建筑基本上已经被拆除或者被建房。
历史文化
制定条例
淮军公所建成后规制较高,直接由李鸿章的亲信卫汝贵领导,重大事宜要报李鸿章批准。祠堂内设总理一名,正副值年各二名,每年春秋至祭,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制定了明细的规章条例,刻石于墙上。入祭本祠堂的准系将士只总督、提督、巡抚、等职衔者达60多人,其中有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刘铭传;有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有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有为抵御八国联军入侵,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国的直隶提督等。淮军公所只运行了10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死后,奉诏将祠堂的东路主体建筑改做“李文忠公祠”(李鸿章专祠),西路徽院仍保留为淮军祠堂。民国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淮军公所废弃。
淮军
李鸿章
时期,在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清同治元年(1862年)3月,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清同治三年(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仅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清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年至1868年),淮军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
历史人物
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文物价值
淮军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其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同时还承载着多重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书写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军公所见证的则是晚清的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凌、李鸿章在保做直隶总督及其统领淮军的兴亡盛衰。
淮军公所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文物保护
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淮军公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定维修和保护措施。
淮军公所
1991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
1993年,淮军公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淮军公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淮军公所进行维修。
淮军公所
2013年5月3日,淮军公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6年,淮军公所一期修缮工程开工。
2018年9月25日,淮军公所—迎宾院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批复。
2019年,淮军公所修缮工程(一期、二期及迎宾院)通过省级技术验收。
2022年7月5日,河北省文物局对保定市淮军公所戏楼进行省级技术验收。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淮军公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兴华路346号南90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