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遗址

共 3221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凫山羲皇庙,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已有记载,宋时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体。
凫山羲皇庙遗址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凫山羲皇庙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民国十八年(1929年),凫山羲皇庙遗址被军阀部焚毁,原址剩下5根5米多高的8棱石柱、5座龟驮石碑等。
凫山羲皇庙遗址
“大跃进”时,凫山羲皇庙遗址被拆除了包括梳洗楼在内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木料和砖运去炼了钢铁。20世纪60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所有建筑,并伐倒了所有树株(包括两株老树)运到郭里集村东建了一片房子。
凫山羲皇庙遗址
2006年12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遗址特点

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40米,南北长约160米,总占地面积约22400平方米。建筑群以外围墙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围墙外的遗迹有照壁、午朝门,6座碑(碑趺)等组成。外围墙内自西向东分为5组相对封闭的建筑组群。其中西一组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由上洞庙、下洞庙、卧佛殿等5座建筑及羲皇门等3座门楼等组成;西三建筑组群为独立的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以玉皇殿为界,由山门、吕公洞、玉皇殿、玉极楼等建筑组成;西四组建筑组群平面形状不甚规整,南北狭长,由海瑞庙、包公祠、阎王殿、三清殿、大佛阁等8处建筑组成;西五路建筑群,位于最东端,平面形状近长方形,由尼姑庙、风婆婆殿、土地庙、华佗庙、鼓楼、王母殿等建筑及杏祥碑。西二路建筑群规模最大,布局清晰,平面呈南北狭长长方形,由朝王殿、钟楼、鼓楼、人祖殿、火神庙、学堂、三圣殿、耳殿、磨房、坡西、团圆宫等建筑组成。其间,有明万历“创建三圣殿碑记”碑刻及赑屃碑座。现存石碑石刻较好者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重修伏羲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明万历四十七年《创建三圣殿记》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六年《玊上宫殿通宇碑》等4通碑刻。另有6根元代盘龙石柱,分别收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馆、济宁东大寺和邹城博物馆内,高浮雕, 云气间有雷公、云母等神话故事, 中有题记:“刻于元大德九年……”。

文物遗存

综述
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遗址痕迹还隐约可见,由南向北,前面两个立着的碑,一个是明武宗、穆宗、宪宗朝稍后的;一个是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的。碑较高,字迹模糊。再向北,是一座方碑,碑的北侧行草书一首七言诗,落款是“虚昌道人”,所谓的“虚倡道人”,据说是吕洞宾,但是还无法考证出来。南侧是小字的碑文,落款为“双口道人”,与“虚昌道人”互应互解。
羲皇庙碑刻
据记载,从唐朝至清代,凫山羲皇庙遗址共遗存碑碣300余块,最早的有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重修碑,矗立原址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纲纪碑》、明万历四十七年《三圣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
凫山羲皇庙遗址纲纪碑
《纲纪碑》又叫《重修羲皇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赑屃驮架,高9米,宽1.46米,厚0.4米,因镌刻中国历代帝王即皇统大纲本纪,所以碑额名曰“纲纪”,“山西按察司副使”邹人篆额,进士第邹县知县、河北束鹿人李凤翔撰写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文约2950字。历数盘古、三皇五帝,尤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从夏代帝王纪历开始,一直截至当世明朝万历,共计载刻正统十三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另附春秋、战国、王莽新朝、五胡归魏及辽、金之主。《纲纪碑》现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
凫山羲皇庙遗址创建三圣殿记碑
《创建三圣殿记碑》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立,高2.4米,宽1.1米,厚0.4米,弧型碑顶,立于人祖殿后,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撰文,温而厉书,碑文为楷书。现保存完好。
《创建王母阁殿杏祥碑》,清顺治四年(1647年)岁次丁亥仲春立,立于王母列仙殿前,高 8米,宽1.4米,厚0.4米,碑顶为二龙戏珠石雕,碑体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赑屃驮架,如晦子题碑文,碑文为行草书,以赞山色秀美,称颂西天王母之圣德。现保存完好。
《玊上宫殿通宇碑》,又称四棱方碑。位于玊极楼院内,玉皇殿后,清康熙丁未岁龙兴年(1667年)立。此碑形体奇特,碑帽整体若伞盖,上雕有莲花,顶部托有一石球,宛若珍珠;碑座呈四方杯状体,束腰雕有马、羊、鹿、花等图案;碑体为四棱方柱体,阳面为楷书玉极楼的碑文序,蓬莱山玄真洞正乙紫府双口道人题撰;阴面为草书诗一首,字体遒劲有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诗末落有“虚昌道人亲笔”,传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手迹。现保存完好。

历史文化

凫山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西南部,南部与滕州市以山脊为界。因山形如凫飞,故名凫山,又名八卦山。凫山主峰海拔233米,面积约为9.2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据当地传说,伏羲和女娲曾在此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山脚下有凫山羲皇庙遗址。《诗经·鲁颂·閟宫》记载:“保有凫、峄。”凫即凫山。
伏羲、女娲
古籍记载下的伏羲传说,多是创八卦、结网罟、定姓氏等事迹,而在凫山一带,流传着的则是伏羲与女娲繁衍人类的传说。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世上一片汪洋,人们都在灾难中死去,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俩。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命其兄妹结为夫妻,不过二人都不同意。后来,盘古想了个占卜的办法,让伏羲女娲各自站在东凫山、西凫山的山头上,每人持一扇石磨,从山上往下滚,如果两扇石磨滚到了一起,伏羲女娲就要担起繁衍人类的任务。初始,一个向东滚、一个向西滚的两扇石磨看不出任何能够滚到一起的迹象,然而滚到山脚时,两扇石磨却像吸铁石的正负两极一样相互吸引,在两山之间洼地处结合在了一起。伏羲女娲见此情境,不敢违反上天的旨意,无可奈何之下结为夫妇,生了许多儿女,成为人类的祖先。当地有民谣说:“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暂哭到洪水干,洪水干了立人烟。”
祭拜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庙会,于当日凫山羲皇庙遗址上,还原上古祭仪,以此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
碑文诗词
虚昌道人赞美凫山羲皇庙一带景致所写的一首诗,刻在凫山羲皇庙玉上宫殿通宇碑上面。
鸟几山头不计年,鸿蒙未分始占先,
古松不老千载秀,万竹丛生月满川。
西畔鹤轩转清幽,西望晴光景色鲜,
且看山色旅游况,免教花落惹新娴。

研究价值

凫山羲皇庙遗址是山东省内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处祭祀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建筑遗址,也是省内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一处代表性文化遗产。
凫山羲皇庙遗址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艺术信息和历史记忆,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对研究古代书法技艺、雕刻艺术,特别是对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保护措施

1978年2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邹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
2006年12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凫山羲皇庙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庙东村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凫山羲皇庙遗址,路程约38.8千米,用时约55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