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万寿宫

石阡万寿宫

共 163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7

历史沿革

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十六年(1588年)称“豫章阖省会馆”。
十四年(1657年)重修。十三年(1735年),石阡府知府重修。
三年(1738年),石阡府知府杜理复加修葺。当时的万寿宫格局是坐北朝南。后来经郡人左成宪等筹款,对万寿宫进行改修,其格局改为坐东向西。
年间,兵匪交集,石阡万寿宫建筑,几次遭到破坏,但亦续有修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军队曾用此宫关押过红六军团西征时负伤、散失被俘的战士。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部分官兵驻此,并在戏楼上进行演出、宣传等活动,等军团领导人曾来此慰问参加红军队伍的新战士。
1966年至1976年,石阡万寿宫大部分木雕泥塑被毁。
石阡万寿宫

建筑格局

石阡万寿宫的三个山门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体,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观实用,又节工省料,还有良好的防火性能。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建筑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大门、倒座、戏楼及长廊,构成了万寿宫西部的建筑空间;东部则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这种较为独特的平面格局,石阡万寿宫的建筑空间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装饰华贵,体现了万寿宫建筑艺术的精华。
修建万寿宫的掌墨师是石阡府人,他将飞檐翘角的仡佬族民居特点融入到了传统建筑中来,最为突出的是戏楼,戏楼为面阔一间建筑,其造型与仡佬民居中的翘角楼厢房别无二致,这对增加室内采光和避免淋雨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歇山顶建筑在古代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可见当时万寿宫不但地位上还是影响上,在当地都是很高很大的。戏楼上拥有华丽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风以及挂落,鹅颈橡等装饰,舞台上八块横枋上有暗八仙、花鸟等浅浮雕。舞台下15幅三国戏文浮雕,描绘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等场景,无论场景、还是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精湛绝伦的工艺水平。

主要建筑

石阡万寿宫坐东朝西,分别有左、中、右三条轴线组成三进院落,左为圣帝宫,右为紫云宫,中为万寿宫及戏楼,周围以高约14米砖墙围护。万寿宫正门开于东侧,为六柱三间三层三重檐砖石牌楼式大门。二层中部竖向楷书阳刻“万寿宫”3字,两侧砖雕“八仙”人物图。大门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大门之后为门房,一楼一底。进门院落左侧为二层戏楼。戏楼两侧为二层廊房,南接门房,北接紫云宫。正殿面阔三间,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正殿南侧山墙上嵌清代重修万寿宫石碑2通。

历史文化

研究价值

万寿宫布局严谨,工程宏伟,建筑考究,在贵州省内同类建筑中名列榜首。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木雕泥塑遭毁,然而其结构完好,在同类建筑中实属罕见,其建筑工艺又将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石阡古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状况。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石阡万寿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石阡万寿宫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万寿路51号。

交通信息

驾车自石阡县人民政府出发,经佛顶山南路、长征北路到达石阡万寿宫。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