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共 176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5

历史沿革

清嘉庆三年(1798年),斯元儒建造斯盛居。嘉庆七年(1802年),斯元儒胞兄斯元仁建造发祥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华国公别墅是斯华国的儿子斯志浦与斯源清为纪念斯华国而建。

建筑格局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占地1.3公顷。各个组群皆有高墙围护,构成各自独立的建筑组合空间,内部由若干合院组成,布局对称,轴线明确。现存民居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共有14处之多。具代表性有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

主要建筑

斯盛居

斯盛居,俗称千柱屋,又叫新屋,因屋内超过千柱而得名。建筑坐南朝北,东西面宽108.56米,南北进深63.10米,总面积6.850平方米。建门楼五座,居中为正门,东西两侧各设边门两座。门楼均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等图案。从正大门进入,为该建筑的主轴线,共三进,依次为门楼、大厅和座楼。三进之间各有宽敞的天井相隔。以主轴线为中心,东西两侧各分设辅轴线,与主轴线平行,作对称式布局。四条辅轴线上,各有前后两个楼式四合院,前后两院又由横向的“通天弄”相隔。由此形成了整座建筑分设八个四合院的格局,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建筑内部各院以檐廊相通,每座楼屋间设有1米宽左右的走马楼通道相连。因此,走遍千柱屋,可以睛天不见太阳,雨天不湿鞋帽。整座建筑有楼屋121间,柱子1322个,廊柱林立,门户重重,檐廊环绕。正厅照墙上有块整幅砖雕《百马图》,有53匹白马,用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浮雕拼幅而成,总长7.04米。
斯盛居门额以青石制作,上镌“于斯为盛”4字,为九重篆,为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fu)。门额四周用砖雕人物、山水、龙凤等图案装饰。中厅紧闭的大门,只有一种情况下才打开,就是族人去世时才打开(诸暨民俗以死为大,体现对消失生命的尊重),斯盛居内居民保有这种习俗,不能轻易打开正门,只能从旁门出入。

发祥居

发祥居与斯盛居隔溪相望,又称下新屋,建筑通面宽59.40米,纵进深54.80米,总面积3255平方米。正门青石门额上镌有“长发其祥”四字。建筑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坐北朝南,共三进,依次为门屋、大厅和座楼,各有天井相隔。大厅与座楼前两侧配置内厢楼,其外端左右两侧再各筑东、西廊屋,与中轴线南北垂直,并和第一进、第三进延伸的楼房相接,形成相对封团的格局。建筑中所有露明构件全用透雕、浮雕相间工艺,间隔砖雕、石雕装饰,使整个建筑锦上添花。在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

华国公别墅

华国公别墅在村口,是一处学塾与家庙兼容的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3进,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穿斗式结构,过天井为中厅,名“思诚堂”,为学塾之讲堂,明间五架抬梁式结构。两侧设耳房,后厅是家庙。月台两侧设矮墙为屏,上嵌“双凤牡丹”大型双面镂雕石花窗,艺术价值较高。

其他建筑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斯宅古代建筑群是中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术、美学和生态学的完美结合,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宗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16日,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上新屋、新谭家民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信息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

交通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