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与狮
共 669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07-06 12:57
《奴隶与狮》是徐悲鸿192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高123厘米,宽153厘米,落款在画面左下方,以灰白色油彩书“甲子初秋悲鸿”六字,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这幅画色调深沉,充分体现了北欧油画的特色和艺术技巧,带有鲜明的西方学院派绘画艺术特色,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悲天悯人”的创作情怀,被誉为是徐悲鸿游学欧洲期间的精品之一。《奴隶与狮》的题材来源大致有几个版本,但最早的版本是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讲的是一个奴隶因受主人虐待,逃到森林里面。途中遇到一只狮子,他正想逃避,却见狮子呻吟啜泣,样子很是悲惨。这个奴隶走近去看,发现狮子脚掌上插着一根刺,于是,这个奴隶便帮助狮子把刺拔了出来。狮子十分感激他并带他回到洞穴里去住。有一天奴隶和狮子一同出游,不幸被人捉到城里的竞技场。他们打算把那狮子饥几天,使它更加凶猛,然后把这逃跑的奴隶丢给狮子吃。到了那天,这个奴隶被解开锁链,放在圆场上,狮子走近之后,发现是它的恩人,立即变的很温顺,使得在场观众无限惊奇。这个故事在欧洲民间广为流传,此后这一神话故事又在西方天主教徒中广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说教。《奴隶与狮》虽然保留了欧洲古典主义油画的精细罩染技巧和造型规范,但是徐悲鸿仍然努力通过别出心裁的构图刻画山洞之外的风景,并以充满跳跃感的多彩笔触来表现阳光与天空,以此来对比洞内的黑暗和压抑,使整个画面具有明显的抒情和写意的韵味,符合徐悲鸿一直追求的“写意”派画风。狮子和奴隶被巧妙地安排在一个幽暗山洞的内外,一左一右对视着,极具外在张力与内在的紧张性,加剧了人与狮的紧张关系,整体艺术感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