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塔
共 177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4
历史沿革
三国吴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夫人为了纪念刘备,始建望夫塔。
南宋咸淳年间,僧人道译重建望夫塔。
明正统年间,僧人僧道泽重建望夫塔。
明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赐名慈云寺塔。
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慈云寺塔。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慈云寺塔。
清雍正年间,重修慈云寺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慈云寺塔。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慈云寺塔。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慈云寺塔。
清咸丰十年(1860年),慈云寺毁于战火,唯塔独存。
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慈云寺塔。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慈云寺塔的第五层层面被大风吹坍。
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复坍塌的第五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慈云寺塔遭日寇炮击,被击去第四层的飞角廊柱。
1954年,吴江县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文管部门拨款重修慈云塔。
1982年,重修慈云寺塔。
1998年,重修慈云寺塔。
1999年2月,慈云寺塔重修竣工。
慈云寺塔
建筑格局
结构
慈云寺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占地面积约31.83平方米,总高38.44米,六面五级,通高20多米,由回廊、塔壁、塔心等组成,自第二层起每层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壼门,开口方向上下相闪。塔内的第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约为塔高的四分之一,由铁质覆钵、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等组成。仰莲上有明万历五年(1577年)修缮时的铸刻文字。宝瓶呈葫芦状,造型精美。
特点
慈云寺塔的楼梯为“穿壁式”,即第一层的楼梯用石条砌在回廊中,穿过塔壁上的门洞登上第二层塔心室,以上各层的木楼梯均安置在塔心室内。由于楼层较高,每层均有暗层。塔壁的每边长3.5米,自第一层至第五层,每边的长度基本相同,因此塔的轮廓线不像大多数塔那样由下至上微微收缩,呈柔和的弧线,而是塔身挺直,显得古朴、刚劲,别具风格。
慈云寺塔
文物遗存
慈云寺塔内青石为基,兰砖铺地,底层宽散,原供佛像地藏王菩萨;现西南佛座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左侍文殊,右侍普贤。东西两排分列十八罗汉,鎏金塑像,神态各异。面北大悲阁供慈航观世音菩萨。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
相关诗词
清·《无题》
孤塔插晴空,突兀绝依附。
片云自西来,与塔相回互。
十里暗苍茫,遥望成烟雾。
溟濛影欲沉,野田空日暮。
传说轶事
文物保护
文保碑
1957年,慈云寺塔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慈云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慈云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禹迹桥北面。
开放时间
08:00—17:00
交通线路
吴江区内乘坐公交吴江震泽专线,可直达慈云寺塔。
评论